浙报点赞嘉兴二院主管护师蔡哲清,3月12日,《浙江日报》刊发《嘉兴市第二医院主管护师蔡哲清:穿上“铠甲” 勇往直前》一文,全文如下:
嘉兴市第二医院主管护师蔡哲清的微信头像是一张照。照片里的她留着齐刘海,戴着黑框眼镜,擦着色号鲜亮的口红,漂亮而清爽。驰援武汉后,她发来的工作照,每张都是“全副武装”,只留下一双被护目镜和眼镜遮住的双眼。
蔡哲清,1981年生于慈溪,2005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本科,2018年4月任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长,一直从事神经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员。
3月4日,蔡哲清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说起这个荣誉,她的反应很“淡定”。
“当我知道自己获选,我很意外。我其实做了跟大家一样的事情,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们是晚上11点多到武汉的。当地有两个医务人员来接我们。他们说,你们终于来了。”蔡哲清说,后来,类似的话,她们听过很多次。
经过培训,1月28日,浙江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市第四医院的两个病区,2月中旬,增加到3个病区。
医疗队从浙江各个地市整合起来,又是第一批出征,对于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病房管理、明确职责以及分区划分都是在摸索中进行,这在武汉抗疫前期是最困难的。
“武汉市第四医院的工作平台,比如病历系统、医嘱系统等和浙江的完全不同,大家都利用休息时间去熟悉。”蔡哲清说,“我们只想着怎样尽全力,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尽早把当地的医护人员替换下来。”
护理团队一般6人一个小组,每班4个小时。6人分两组进入,一组带上给患者的饭、药等物品,从顺行通道进入,一组从通道进去,要把前一班队员脱在缓冲间里被污染的防护用具,一层一层收集、整理,再放在专门的收集区,要接触污染物,时间也较长,性很高。但大家的防护做得好,所以也不担心。“穿上一身铠甲,我们勇往直前。”蔡哲清说,甚至不用排班,每次就会有人主动说,“我去了”。
隔离病房里,没有亲属陪护,没有护工,护理工作是全方位的,常规的治疗护理不用说,擦身、喂饭、喂药等生活护理,两小时一次的消杀等,都得来。
还有一些重体力活。她们接管病区收治多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很多都卧床不起,帮患者做CT、换氧气瓶身高157厘米的她成了主要劳动力。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大家还开展了优质护理的服务,对病人健康宣教,指导他们深呼吸,怎样进行有效咳嗽。
相处时间长了,她感觉自己不仅是来帮忙的医护人员,更像是患者的亲属。“疫情把一家人隔在了不同地方,我们要从心理和生活上去关心他们。”蔡哲清说,令她记忆深刻的一个阿姨,和丈夫一起住进了医院的不同病区,却没来得及见丈夫的最后一面。那几天,阿姨天天在病房里哭得撕心裂肺,不肯吃药和吃饭。医护人员轮流去陪伴她、安慰她。阿姨低落悲伤的情绪后来慢慢有了好转,前几天终于治愈出院了。
有些家庭可能好几个人都被隔离或者确诊,不在一个地方,虽然能通电话,但亲人不在身边,很容易孤独焦虑、情绪低落,也可能会激动暴躁,医疗队只能去包容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最近,蔡哲清一直在看董卿的《朗读者》,里面提到“无国界医生”蒋励说,“一个医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在病人面前,被信任、被需要。”
“这也是我的最大满足。”蔡哲清感同。在前线看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给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很庆幸我自己学了这个专业。”
近50天,忙忙碌碌,一转眼就过去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出院,病床渐渐空了起来。
浙江医务人员朋友圈里着一段视频,记录着一位出院患者的话:“你们到湖北来,是冒着风险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会有一颗。我想,不管怎么刮风下雨,太阳总是要出来的,花儿总是要开的。这次生病的经历,会成为我一生的回忆。浙江人在我心中,是有种子,是有根的。”
不上班的时候,蔡哲清也和许多人一样,想家,想儿子。到武汉后,随着医院物资一起寄来的还有7岁儿子写的信,歪歪扭扭的,夹着许多拼音,让她注意安全,还给她寄了礼物——一个绿色的保温杯。“视频时,他常给我读他写的日记,说,妈妈我想你啦。”
蔡哲清的房间正好对着马,这几天,阳光非常好。她觉得,胜利指日可待。“等疫情过去,我想抱抱儿子,再回趟慈溪老家,看看一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