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导】居家隔离期间家长稳定的情绪是孩子安心的来源

  【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导】居家隔离期间家长稳定的情绪是孩子安心的来源,疫情来袭,民众应对心理压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青少年学生群体更面临开课不开学的挑战,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学校和广大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未曾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范围社会群体隔离,是他们人生经历中首次遇到的严重危机。

  疫情来势汹汹,孩子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举家团聚过春节,不能去亲戚家串门。临近开学,却不能去学校、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乐,孩子们自然会很好奇,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当他们看到医护人员穿戴上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防护服,看到人们出行全部以口罩蒙面,他们也不禁会产生紧张和焦虑,小小的病毒真的这么厉害吗?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渠道的消息传播迅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这场“抗疫战役”呢?

  为此,未来网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开展【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导】栏目,邀请我国心理卫生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界、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共同关注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缓解抗疫焦虑,平稳度过开课不开学的心理压力期。

  未来网北京2月8日电(记者 谢青 通讯员 陈虹)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推迟开学,单位推迟上班,大家都不知道假期何时结束。由于居家不能外出,活动范围很小,加上“新冠肺炎“人传人的负面信息,人们出现了与平常不一样的反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青专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傅素芬指出,这些反应通常被称为”异常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

  傅素芬认为,家长或学生出现的异于常态的情绪反应属于“异常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于心慌。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要特别注意亲子间的互动,“家长的规律作息、亲子间的时间安排以及家长自身情绪都会作用于孩子的心理。”

  “在这个不确定但又难得的长假中,人们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傅素芬表示,由新冠肺炎带来的超长居家而引发的异常事件,对应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有情绪、行为、生理上的表现形式。

  据记者了解,情绪反应包括紧张、害怕、恐惧、易激惹等。行为反应包括幼稚化、粘人、不愿独立活动、不愿做作业甚至冲动等。生理反应包括噩梦、睡不稳、没胃口,小便偏多或大便规律改变等。

  针对以上情况,傅素芬给出了相应调整措施,她表示,小学阶段儿童的家长首先要规律生活作息,按照原先上班、上学时的时间节奏起居。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时间计划,计划中包括学习、娱乐和家庭轻松互动时间,既要强调孩子和家长同时学习,又要避免家长陪伴学习,要保证家长和孩子互相独立的学习时间,比如,家长在孩子学习时可以钻研工作、学习相关技能或看书习文等。另外,还要安排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娱乐或活动时间。

  傅素芬强调,当孩子咨询有关“死亡”、“疫情”等问题时,家长应耐心解答。本着不回避、不批评、不抱怨、不忌讳,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认知度和理解能力从正面给予回复,或拿出点儿时间,给孩子提提问题,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思考的空间,也许孩子可以提出意想不到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傅素芬表示,特殊时期应适当鼓励孩子用电话、网络定时和同学同伴交流。同时她也强调在重视和同伴的联结的同时,又要管理好电子产品的使用,用电话、用网络时最好定时段、定时长。

  “哪怕是拉拉孩子的小手,也能让孩子感到安宁和静心。”傅素芬表示,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无论何时都应多陪伴、多做亲子游戏,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要多拥抱孩子。家长要保持自身情绪稳定,以保障孩子内心的安全体验。

  最后,傅素芬提醒家长:如果以上反应是短暂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以上措施调整。如果以上反应时间比较长,严重影响孩子生活和家庭生活,则应拨打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咨询。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我省统一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