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关注复课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高峰过后,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学生进入紧张的学习中。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9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疫情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然而,近日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几起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令人痛心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教育儿童如何成功、如何优秀、如何活得更加精彩等方面的“成功学”上费了很多心思。希望孩子优秀而成功,这无可厚非。不过,任何一种有温度、有力量、有希望的教育,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追求一个结果。我们在教会学生如何成功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失败,如何面对批评,如何理解分歧,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包容他人等,帮助其生成积极心理学所期待的“抗逆力”。
可以想象,当遇到负性事件或者深处困境时,如果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标准,青少年就容易陷入极端思维所带来的困扰而无法自拔,难以找到积极应对的方式,从而产生危机。青少年面对困境的不同认知模式、应对方式,不是在危机发生时心底里突然生长出来的,而是父母和老师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此,也特别呼吁学生朋友,要慢慢学会与过往的经历和解,努力寻找修复创伤的方法,积极应对,及时求助,帮助自己走出心灵困境。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认知的不完整以及认知与行为的不统一,在健康心理养成方面,我们不能简单依赖他们的自我觉察、自我成长、自我求助。我们需要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改善其认知,教授其技能,疏导其情绪,例如探讨生命意义、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自我决定、压力管理和抵制诱惑等。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提供关怀和支持,积极应对处境不利事件,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走出各类成长困境。
重视重大突发应激事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更是一项着眼未来,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的重大课题。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疫情之后,各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过去一段时间更为突出。疫情所带来的生活、学习、交往方式的改变,让很多成人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更何况面临各类学习任务、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的儿童青少年。因此,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允许他们慢一点成长,接纳他们不合理、不完美的存在,为他们良好自尊自信的形成提供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