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丨少年的危机家长如何化解?

  公益视频丨少年的危机家长如何化解?!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一项在上海开展的研究表明,仅上海地区就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一闪而过消极想法,认线%。

  某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截止上半年,网络关于“学生自杀”相关事件传播量达89327篇。

  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健波教授,特别录制“儿童青少年预防自杀科普——家长篇”公益视频,为大众展开一次科学的心理科普。

  对于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管教,孩子变得暴躁易怒,这时家长需要警觉,孩子可能遇到了难以启齿的困难,需要家长主动提出关怀和帮助。

  排除个性因素,这时的危机系数高于暴躁,孩子可能放弃了倾诉和求助的欲望,变得逆来顺受甚至产生了消极想法。

  建议:家长需要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启发孩子倾诉的欲望,对于孩子诉说的困扰和烦恼更要表示接纳和理解,避免言语上的轻视。

  很多家庭在孩子症状初期或者诊断初期都会否认患病事实,家长不断给孩子强调“你没有生病”,“这不是生病”的概念,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诸多问题予以掩盖和修饰,最终导致疾病加深。

  也有家长会在早期日常中对心理问题的解释出现偏差,无形中将抑郁与“自杀”联系起来,使孩子对自己的相关症状非常恐惧和绝望。

  建议:使用正规的科普宣教资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对于孩子生病这一问题,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并且营造安全、减压、温暖的家庭环境。

  日常生活中,家长偶尔会听到孩子说“活着没意思”等抱怨的话,这些话大多被家长们一句“别瞎说”压制了更多的内涵。孩子的抱怨来自哪里?是同学那里听说的、还是他们的内心想法的试探,这是家长需要关注的。

  建议:这时候家长们首先要接纳孩子这种情绪表达,对他正在经历的压力予以理解;其次,不要回避谈论这个话题,“你有这样的想法吗,和我说说”比“你可不许有这种想法”更让孩子张口诉说。另外,近期除了更加关注孩子,也可适当通过老师和同学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近况,以便进一步解除潜在危机。

  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都存在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中重度的青少年可能需要居家治疗休养。除了维持系统的治疗,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多心理问题都与其所在环境有莫大关系,而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环境因素往往是学业压力和亲子矛盾。

  建议:家长要暂时减少对孩子学业或其他压力源的分析和评价,更要避免家庭内部冲突。同时,家庭调整心态做好持久治疗的准备,互相支持、共同面对。

  青年大学习 第九季第十三期来啦,专题讲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家明确,这些人优先接种流感疫苗;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到底是谁的错?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三期上线啦!象山青年们赶紧来打卡!(内附第九季第十二期排名)

延伸阅读:

上一篇:健康海南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印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