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2 0 0 7 焦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 期文章编号: 1001—4 9 18( 2007 )04 . 0108. 114中图分类号: B 8 4 4 . 2文献标识码: A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杨彦平1金瑜2( 1.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上海20 110 0 ; 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研究中心, 上海20 0 0 6 2)摘要: 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是针对预初( 小学6 年级)到高三7 个年级的学生, 有效样本359 5名( 男17 28 名, 女18 6 7 名)。 通过量表的编制、 初测、 修改和再测, 确定了量表的4 个维度: 内容特质、 预测控制、 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 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0 . 9 7 , 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O . 6 5和0 . 6 8 左右, 均比较理想。 通过量表编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

  2 0 0 7 焦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 期文章编号: 10014 9 18( 2007 )04 . 0108. 114中图分类号: B 8 4 4 . 2文献标识码: A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杨彦平1金瑜2( 1.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上海20 110 0 ; 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研究中心, 上海20 0 0 6 2)摘要: 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是针对预初( 小学6 年级)到高三7 个年级的学生, 有效样本359 5名( 男17 28 名, 女18 6 7 名)。 通过量表的编制、 初测、 修改和再测, 确定了量表的4 个维度: 内容特质、 预测控制、 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 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0 . 9 7 , 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O . 6 5和0 . 6 8 左右, 均比较理想。 通过量表编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在总体上存在性别差异, 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会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但不同步增加。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也是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部分, 并与个体的学习压力以及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 社会适应; 维度; 量表; 结构1编制的背景1. 1当前国内中学生社会适应评价的量表稀少目前国内有关社会适应性的量表比较少, 关于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评价的量表也很少。通过查阅文献, 发现国内为数极少的社会适应量表测试对象主要是小学生, 例如: 张琼, 姚树桥等编制了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 适应于3至12岁儿童, 它是在19 8 1年A A M A 适应行为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其测试对象是针对3. 12岁儿童 1; 韦小满于19 9 6 年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 , 其测试对象也是小学生。 此外, 还有儿童心理综合量表( 简称P S S C . R )。 该量表原系日本教育研究所牛岛义友与星美智子编制, 19 9 6 年首都师范大学周谦教授主持修订了量表的中国版并制订北京城区常模。 P S S C 。 R 主要适用于对36 岁儿童的智力、 性格和社会生活能力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测验口1。王永丽等在20 0 5年编制的“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 针对的也是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b 1。 陈建文在20 0 1年就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 理论建构和量表编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广州市初二~高二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抽取24 0 0 多个样本,编制了国内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形成了参照常模引。1. 2国外社会适应性量表引入有难度国外关于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评价与理论研究进行的细致深入, 而且量表也比较齐全,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A A M R (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的适应行为量表( A A M RA d a p tiv eB e h a v io rS ca le, A B S , 3~21岁)?1文兰社会成熟量表( V S M S , 出生一成人), 适应行为评价系统( A d a p tiv eB e h a v io r A sse ssm e n tS y ste m ,A B A S , 20 0 0 年, 52l岁等)。 但是, 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所以国外相关的测查量表难以适应我国的现实情况, 很难达到真实的测评效果。 因此, 我们急需编制出适合我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 测查我国儿童适应行为的测验工具。1. 3编制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关于社会适应的评量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 社会适应是否良好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编制标准化的中学生的社会适应量表, 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 规范、 有效的测试工具。2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基金项目: 20 0 6 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 课题批号: 20 0 6 E JY 0 0 1.作者简介: 杨彦平, 男, 中学心理高级教师、 博士. E - m a il: y a n g y p 一321@ 163. co m10 8 万方数据 杨彦平金瑜: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2. 1研究一: 社会适应结构的理论研究2. 1. 1关于社会适应的界定社会适应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 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 社会适应是个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一种应对, 首先表现为一种行为适应。 著名心理学家斯宾塞最早使用了“社会适应” 这一名词, 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 。 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 表现为顺应、 自制、 遵从、 服从、 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 社会适应(so cia la d a p ta tio n )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1。 社会适应也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如有人对皮亚杰的适应过程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展开, 认为社会适应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要经历认知调节、 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 2)社会适应的核心是人格适应很多心理学家都认识到, 社会适应同样是一种人格适应, 在个体面临应激、 压力或困境时, 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就要进行应对于评估, 调动已有的心理资源和策略进行危机的处理, 使人格或心理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若处理得当, 人格特质就保持相对的稳定, 若危机始终无法处理, 就会导致人格的不稳定甚至障碍。 在个体应对危机或压力时, 个体的人格可以积极地调动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 因此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压力, 直接与其人格发生关系。 压力的处理与应对完全是个体人格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2. 1. 2对社会适应结构的理论假设( 1)对社会适应性内容的开放性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开放性问卷, 调查了相关教师、 学生家长和中学生对社会适应的理解。 其中教师123人, 主要对象是基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 班主任以及心理学研究生; 学生家长4 20 人, 从初中预备年级。高三共7 个年级, 每个年级人数在50 ~7 0 人左右;中学生518 人, 从预初年级一高三共7 个年级, 每个年级人数在6 0 ~8 0 人左右, 具体的结果见表1。表1教师、 家长、 学生3个群体对社会适应性的理解的问卷调查结果注: * 代表该项目选的人数比较集中.从中可以看出, 家长、 学生和教师对社会适应所包括的内容认识接近, 其中学习能力、 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排在最前面, 身体健康、 生活观念和技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接下来是情绪控制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总的说来,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学生以平时的学习、 生活为中心, 其内在的心理发展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生活、 学习环境所保持的和谐一致性。( 2)社会适应量表的结构假设通过研究者的调查和对社会适应不良( 尤其是行为与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咨询和个案分析,并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上述调查, 研究认为: “所谓适应就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 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和应对的机制。 ” 对于中学生来说, 社会适应包括4 个基本的系统: 内容特质、 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 见表2)。 它们是社会适应一体的四个方面, 从不同侧面来影响和调节个体社会1 0 9万方数据 20 0 7 正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 期适应的内容、 方向、 资源和特点等。 具体说来:[ 1]内容特质系统: 指个体要适应的对象与内容, 即适应什么的问题。 它是个体在一定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阶段, 一般和应该面对的问题, 并知道怎样积极地去解决和面对它们, 这主要包括人际关系、 学习与生活适应。 该系统确定社会适应的内涵和方向。[ 2]预测控制系统: 主要包括行为规范和情绪控制两方面, 即能够适应学校、 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规范与制度, 在碰到挫折与困难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该系统标志着个体的整个社会适应系统是否稳定。[ 3]心理调节系统: 即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能够积极地自我成长和改变, 不断地学习、 充实自己, 以至于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与之和谐一致。该系统对整个系统起着缓冲和调和的作用。 主要包括环境变化的调适与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准备和预期。[ 4 ]动力支持系统: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能够逐步建立自己的心理资源库, 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 同时有发展的目标和成长动力( 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压力), 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理资源库与能力, 完善自己的人格。 该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和关键, 提供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能量与动力。 主要包括发展的目标动力与社会心理支持的资源储备等。表2社会适应量表的结构2. 2研究二: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1102. 2. 1编制与初测结果根据对学生、 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结构假设, 我们从内容特质、 心理调节、 动力支持和预测控制4 个维度编制题目, 量表初步编成后共24 1道题目, 采用5点计分, 程度由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初编完成后在预初到高三7个年级各选一个班进行施测, 得到有效问卷29 8 份,用S P S S ll. 5进行分析。量表初测的信度为0 . 9 6 , 很理想。 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见表3: 从中可以看出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显著, 相关在0 . 60 . 7 之间, 有一定的区分度,结构效度比较高。表3量表初测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矩阵注: * * 表不在o . O l水平显著, 以F l司.2. 2. 2量表题目修改后的再测对量表初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后, 将题目的因素负荷小于0 . 3以及分量表信度低于0 . 5的题目删除, 这样就题目由原来的24 1道缩减到17 5道。 同时, 修订后的量表中增加了25道相容效度的题目( 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S C C S )” )。( 1)样本及施测由于量表初测获得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所以题目修改后进行大样本的施测, 有效样本359 5人( 男17 28, 48. 1%, 女1 8 67 , 占51. 9 ), 来自上海市的徐汇、 普陀等4 个区16 所学校的7 个年级( 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 每个年级的人数在29 9 ~6 32之间( 见表7 )。整个测试过程是, 事先选择16所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 然后由研究负责人对部分心理学的研究生进行主试培训, 进入到这些学校进行施测。施测结束后, 16 所学校的数据分别录入, 对废卷和信息污染比较大( 如测试信度不高或漏填很多题目的问卷)的数据进行筛除, 最后将所有有效数据合并进行统计处理。( 2)信度通过和初测比较发现, 虽然题目数比原来少了近7 0 道, 但是施测的信度明显增加了, 如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由0. 9 6增加到0. 9 7 , 其余分量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见表4 :万方数据 杨彦平金瑜: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注: 括号里带下划线的数字是修改后量表的信度, 其前面的是量表初测的信度( 3)相容效度前面谈到了, 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心理发展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交互作用与和谐关系。 社会适应性越好的个体, 其心理的自我和谐感也越高, 反之亦然。 鉴于此, 我们以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S C C S )” 中的“自我灵活性” 参照, 测算本量表的相容效度。 8 j。 具体见表5:表5社会适应4 个分置表与自我和谐量表之间的相关从表5看出, 4 个分量表与“自我和谐量表” 呈显著高相关, 说明本量表编制的相容效度是比较好的。( 4 )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来判断研究者所提出的理论构想或量表结构是否存在。 在施测结束后, 对量表结构用L e sr e l8 . 30 软件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模型拟合中, 4 因素模型相对是最理想的, 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4 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由上表可以看出, 综合了模型的拟合指标; [ 2/够( 一般认为小于5即可)、 R M S E A ( 一般小于0 . 1)和G F I、 C F I、 N N F I均大于0 . 9 以上就可以认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吲。 综合所有的拟合指标, 说明4 因素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说明了中学生社会适应的4 维度的假设是比较合理的( 见图1)。O 570 580 4 70 550 4 8O7 60 500 4 00 520 4 20 330, 4 50 7 70 2 4O560 390 4 00. 500 21图1社会适应性4 系统模型路径图( 各观察变量说明见表2)由图1可以看出, 各变量之间路径系数小于1,说明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结构假设也是比较合理的。( 5)参照性常模的设定由于量表修订后的信度、 效度和结构都比较理想, 所以根据一定的标准( 如年龄、 性别)确定常模就比较可信。 从下面的4 个分量表的总的参照常模来看, 男女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各年级之k、0,/x琳村移引盯蛇万方数据 2 0 0 7 触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 期阀也番区别, 但社会适应的承平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露提熹。 具体觅表7 。表7 各年级在戡会适应分鼍表的分数分布情况2. 3研究三: 中学生社会邋应量表的初步应用2. 3. 1量表在高~年级的藏测应用在量表编制结束后, 对上海某中学高一年级的6 个班的同学( 男9 8 , 女119 )进行了施测。 在施测完毕后, 计算出各被试的原始分数, 根据常模换算出男各分量表的总体等级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所以就以“入际关系” 分量表举镄说臻。( 1)高一学生在“人际关系” 分量表上的适应情况分析依照高一“人际关系” 的常摸参照, 算溺了男女女同学在各分量裘上的等级分布情况。 由于被试在= 敞“人际关系” 上适应等级的分布情况, 见表8。袭8 毒一举生在“人酝荚系” 上适藏等级分布《爨%, 女119 }由褒8 可戳着出, 实灏的这217 名高一学生中,根据常模换算出的适应不良( 极差和差等)男女的比例分别为1%和3. 4 %, 适应优良( 优等和极优)的比镶勇女分割秀2%和5%。 这说明了以下3点:第一, 高一女同学在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比例要高于女同学, 耐适应非常好的则反之。第二, 高一勇、 女同学在适应的层次上也存在差别。第三, 与常模所反应的适应苓良比例( 男9 。 5%、 女5. 6%)相比较, 男女适应不良的眈铡在正常的范围。 适应情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其健分量表各年级的得分情况也反应了类似的l】 2万方数据特点。( 2)、 各爨表高一学生适应不良常模参照下换算出的比例应用量表分析学生的适应情况可以分析两点:其一, 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其二, 可以通过常模测算出适应不嶷学生的比例。 翦一点已经做了分析, 下藤主要分析后面一点。 量表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7 个等级, 依次是: 1极差( 1%); 2很差( 7 %); 3较差( 24 %); 4 中等( 38 %); 5中上( 24 %); 6优秀( 7 %); 7 极优( 1%)。 本次高一年级的施测, 是以1、 2为适应不良的标准, 计算出男女同学逶应不良的毙倒。 杨彦平金瑜: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从图2可以看出, 整个高一年级同学在各分量表的适应不良的比例在常模限定( 8 %)的范围内。适应比例最低的为1%( 如男生在心理资源方面),最高的为9 . 2%( 如男生在行为规范方面)。 平均是介于男生5. 2%左右, 女生是4 . 8 %, 即总体上男生的适应不良比例要比女生高, 这和前面所分析的, 女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总体上要优于男生的结论是一致的。 高一学生, 总体上适应是良好的, 而适应不良的比例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和学习适应2个指标上,这与高一学生面对的是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伙伴群体不无关系。.瓜八终心。||谤寸≮立7 吣专a 、 庐形Z , \啄.酗/瓠: 一z氛. 。 嚷l翅|延 攫l萄篮I胬1器蠢l錾 嫠I蕈 萋I冀内容特质预测控制 心理调节 动力支持一迢l器墨I器. < l扑lI- 7图2高一年级男女学生在各分量表上不适应的比例( 单位: 百分比)3分析与讨论3. 1量表编制的可靠性思考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的编制是依照一定的理论假设, 结合对学生、 家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 分4个维度设计了题目。 在量表初编完成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了试测, 通过对量表初测的信度与因素分析, 发现量表设计比较合理, 对贡献度低的题目进行了删除, 使量表的题目数从24 1减少到17 5道,信度提高到了0 . 9 7 。 说明量表的框架设计、 编制、初测等都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在量表题目 修改后进行了大样本( 有效样本359 5个)的再测, 并对量表进行了信度、 效度和验证性因素的分析, 验证了中学生社会社会适应量表4个维度结构的理论假设, 并得出了各年级的男女常模, 这一研究过程使量表的可靠性就比较稳定。3. 2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3. 2. 1性别差异通过各年级参照性常模发现, 男女之间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整总体上女生的适应要优于男生。 各个量表的分数都呈现了这种变化特点。这一方面可能是女生相对比男生在身心发育与成熟上要早, 另一方面与男女生的个性差异也不无关系。3. 2. 2随年级的提高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适应并不是随着中学生的年龄增长而提高,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适应有一个缓慢的下降趋势, 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要好( 见图3)。 这与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和生活事件不无关系, 有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如考试失败、 学习负担重和升学压力等” , 而到了高中这种学习和考试压力明显多于初中10 |。各年级 情绪控制 平均分图3社会适应量表备年级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变化情况形成这种情况的其他原因可能是, 一方面社会适应是个体人格发展的一部分, 与其成长的环境和主观感受有关; 另一方面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 个体的社会适应会有所下降。 当然,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 该量表是自陈形式的, 各年级学生的评价依据和感受是不同的。3. 2. 3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存在学校差异. 重点高中的学生社会适应性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好, 而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学生则差别不大。工读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明显地比这两类学校差。由于工读学校的学生本身就是行为规范有问题的学生, 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与另外两类学校的学生有差异也是正常的。 初中学生强调的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各学校之间的具体要求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外显的规范教育,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容易稳定和趋于一致。 在高中阶段, 经过中考的选择, 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明显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心理上的优势, 容易进入学习、 生活的状态。 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面临将来的选择, 是趋于现实和无奈, 自我效能感低, 这样社会适应性相对较低。4 结论1 13万方数据 20 0 7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 期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 通过对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的编制、 初测、 修改和再测, 使量表获得了较好的信度、 效度、 结构和参照性常模, 同时也说明了假设的社会适应性的4 个维度( 内容特质、 预测控制、 心理调节、 动力支持)的合理性。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与年级( 或年龄)的增加并不完全同步, 而会因个体遭遇的学习压力和生活事件等发生改变。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的社会适应要显著地优于男生。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当前只是初步的编制与施测, 还需要在具体的推广应用当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参考文献:[ 1]张琼, 姚树桥, 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卫生杂志, 20 0 3年第17 卷第3期, 16 116 3.[ 2]韦小满,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 0 6 年3月 . 25329 0 .[ 3]王永丽, 林崇德, 俞国良, 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 0 5年第1期, 10 9 114 .[ 4 ]陈建文, 黄希庭,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心理科学, 20 0 4 , 27 ( 1), 18 218 4 .[ 5]G r o ssm a n , , H . J. ( E d . )19 8 3. C la ssif ica tio nin m en ta lr e ta r d a tio n . W a sh in g to n , D C : A m e r ic a nA sso c ia tio n O il M e n ta l R eta rd a tio n .P 1. .[ 6 ]王康, 社会学辞典, 山东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 8 8 年7月 。 358366.[ 7 ]贾晓波, 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 0 1年第1期, 9 23.[ 8 ]汪向动等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 9 9 年12月 , 314 317 .[ 9 ]姜红玲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制探索研究, 心理科学,20 0 6, 29 ( 4 ): 9 19 9 2t.[ 10 ]刘贤臣等, 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 9 8 年第12卷第1期, 4 6 4 8 .T 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 M id d le S c h o o l S tu d en t S S o cia lA d a p ta tio nS ca leY A N GY a n . p in 9 1JINY u 2( 1. Institu teo fe d u c a tio na n dte a c h in g , S h a n g h a i m in h a n gd istrict, sh a ng h a i2 0 110 0 , C h in a ;2. P sy c h o lo g ic a lm e a su r e m e n t r e se a r ch C e n te r , E a st C h in a N o r m a l U n w ersity , sh a n g h a i20 0 0 6 2,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er e se a r c h w a s to w o r k o u t th e m id d le sc h o o l stu d en t S ( f ro mg r a d e 6tog r a d e12)S o cia l a d a p ta tio nS ca le.T h e r e w e r e 3 59 5ef f icien cy sa m p les( m a le: 17 28 p erso n s; f em a le, 18 67 p erso n s, co m ef r o mg r a d e7 tog r a d e 12)inth estu d y . F r o m th e sca le Sb e in g m a d e , f ir st su r v e y e d , e m e n d e da n d r e m e a su r e d , th e r e w e r e f o u r d im e n sio n sw e r ec o n f ir m e d : th e yw e r e c o n te n tp a r ticu la r ity , f o r eca stc o m m a n d , p sy c h o lo g ic a la d ju stm en ta n dd y n a m ic a l su sta in . T h e sca leh a dh ig h relia bilitya n dv a lid ity , th e a relia bilityis 0 . 9 7 , a sw e ll a s th e co n sisten tv a lid itya n d sta n d a r d v a lid ityis 0 . 65a n d 0 . 6 8 . A s aw h o le , th e r ew a ssig n if ica n ts e xd if f er en ce a t th e stu d en t S so cia la d a p ta tio n , a n din th ec a te g o r yth es c o r e s f o rg irlsw e r eh ig h e rth a n th a t f o rb o y s. T h estu d en t S so cia la d a p ta tio nw e r ec h a n g e db u t n o t in c r e a se d w ith th eg r a d e sa d v a n c e d a t th e sa m e tim e . T h e stu d en t S so cia la d a p ta tio nw a s ad e v e lo p m e n ta l p r o c e ssa n d ap a r to f stu d en t sp e r so n a litie s. a n dit w a sa lsor ela ted tostu d en t Sstu d y p r e ssu r ea n d th e lif e s e v e n ts w h a tth e y h a d e n c o u n te r e d .K e yw o r d s: so c ia l a d a p ta tio n ; d im e n sio n a lity ; sc a lestr u c tu r e114万方数据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