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
3.假日回家探亲,坐汽车票价贵,但节约时间,能早一点到家,坐火车票价便宜,但又费时间,到家的时间就晚了一些,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 成就动机理论 B.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 需要层次理论 D. 强化理论
7. 为检查英语写作能力,张老师以一则新闻报道为内容拟了一份英语试卷,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学生对该报道的理解。这样的试卷其( )。
8. 学生掌握了“猫”、“狗”、“马”、“牛”等概念之后,再学习“动物”概念,这种学习是( )。
10. 专家比新手通常能更快更好的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该现象说明的问题解决影响因素主要是( )。
11. 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种要求属于教育目的层级中( )。
12. 在皮亚杰看来,6-8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同时他们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他将这一阶段称为( )。
13.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 “六三”制 B. “五四”制 C. 九年一贯制 D. 多种形式并存
16.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属于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的选聘班主任时要突出考查的条件( )。
17.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体现了教师( )角色。
19.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20.布卢姆认为,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级,第五个等级是( )。
21. 欧洲大陆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意大利像一个皮靴,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 )。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一年秋天,学生们刚开始上课,外面突然大雨倾盆,班上三名学生晒在宿舍外面的被褥被淋湿了,洪老师就让他们晚上住在自己家里,还给他们做饭吃;一名学生从几十里外的山日乘汽车来校时,生活费被盗,洪老师除与有关部门协调外,还自己掏钱替学生垫付伙食费;有一次,校外不良青年来到学校,拿刀威逼学生,索要学生财物,她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而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向学生讲解自我保护的方法。
有一年春季刚开学,位老人把她的孙女小芳领到洪老师的面前。老人说:“小芳以前直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外地,转了几次学,学习成绩不好。她害怕老师和同学们嫌弃她,希望老师多费心。”洪老师说:“小芳是我的学生,我会尽心去教的。只要她肯努力,踏实学,认真做事,就是好学生。”在洪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下,小芳进步很快,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
洪老师很注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成败进行反思总结。她的教育随笔《我的表扬何以会成为学生的压力》《如何让给文言文不再枯燥难学》《如何让学生在青春期不恐慌》《班主任怎样才能赢得科任教师的支持》相继获奖,大家都说她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是,总是拿不定注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要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解析】A.“不陵节而施”和B.“学不躐等”和C.“当其可之谓时”均出自于《学记》。《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即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一个千个读者凭借着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品味除了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属于知觉的理解性。于此类似的俗语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解析】双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对于汽车票价贵,是“避”的心理,对于汽车节约时间,是“趋”的心理,是为一重趋避式冲突;同理,对于火车票价便宜,是“趋”的心理,对于火车费时,是“避”的心理,是为又一重趋避式冲突。二者相加,即为“双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即动机水平适中)。
【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题干中的这句话涉及到“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故而属于命题学习。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人口等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人口具有促进作用。故而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张老师的目的是“为检查英语写作能力”,但是拟定的英语试卷只能“考查学生对该报道的理解”,即到不到测验的目的,说明张老师设计的试卷的效度较低。
【解析】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其中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指在已经形成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由“猫”、“狗”、“马”、“牛”等概念到“动物”概念,动物是一个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故而属于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解析】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故而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
【解析】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经验的专家在本专业领域内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在其他领域并不一定特别聪明,有时还显得笨拙。
【解析】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题干中的“小学1-2年级”,即是语文课程在特定阶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故而属于课程目标。
【解析】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包括: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其中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一个表现则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解析】考查心理评估的概念。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解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年限划分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其中又以六三制、五四制最为突出,占据主体地位。
【解析】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解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章配备与选聘中第七条规定: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夸美纽斯的这句话体现了教师需要扮演示范者的角色。此外,示范性也是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
【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这里所说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曾提及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C选项中的“学术”和D选项中的“经验”和现代意义上“课程”涵义中的“所学内容”是一致的。
【解析】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解析】布卢姆1964 年提出情感领域的分类目标,其分类依据是价值内化的程度。这一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共分五级。(1)接受(注意)(2)反应(3)价值评价(4)价值观的组织(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解析】单词学习中的“gas-该死一煤气”和“tiger-泰山上的一只老虎”属于关键词法;《三字经》、《千字文》和二十四节气歌等属于创编歌诀;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属于谐音联想;而将中国地图想象为雄鸡、日本想象为虫子,再如本题中的 “欧洲大陆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意大利像一个皮靴”属于记忆术中的视觉想象。
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不能忽视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
学生群体和班集体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群体的发展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阶段,所以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才能称之为班集体。
注意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这是一种效率方面的特征,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一是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二是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实践和实验证明,当注意的分配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如果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后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则假设就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改和完善。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首先,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洪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自己家住,给学生垫付伙食费,同时在学生需要保护的时候,奋不顾身的保护学生并交给学生防身术等,都体现了其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其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标准。洪老师不从分数来看待学生小芳,而是尽心尽力地教授小芳,使得学生小芳在学业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体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
再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祟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目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洪老师积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
总之,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
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晓雯有竞选班长的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的冲突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的体现;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冲突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
(2)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作为晓雯的班主任,应该加强对晓雯意志果断性的训练,使其在应对冲突时能够果断的做出决定。
以上这些就是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0辽宁教师资格考试: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模拟题1,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加强练习,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新华路中段15104-01-2号(威威婴幼儿用品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