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测试今秋试行新标准符合中国人特点?南方网讯 父亲遇车祸险丧命,上大学的儿子却形成了半夜跑楼梯的怪癖……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多高校近年来都在尝试用各种心理测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测评标准,各地测量出的结果大相悬殊,而且旧标准大多移植自国外,并不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将从今秋起在大学生中试行一种新的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心理测量标准,9月份将首先在部属高校试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位列其中。
据省教育厅和高校有关专家透露,目前25%的广东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全国高校的数据也与此不相上下。而在武汉地区高校中,每年因为心理疾病无法完成学业的人数,已约占总数的千分之一,这包括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大学生。
小吴是广州白云区一所高校的学生,母亲很早就失业,全家仅靠做工人的父亲每月有限的工资维持家用。不幸的是,三年前父亲突然遭遇车祸,因无钱医治,险些送掉性命。这件事对刚上大学的小吴打击很大,他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拼命赚钱,改变家境。在大学读书期间,他不断地找各种兼职工作,把自己当成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一年下来,身体上的劳累加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他的心理出现极大障碍,最后竟发展到一到深夜就会准时不停地跑楼梯。开始同学们以为他在锻炼身体,后来才发觉不正常。
性格孤僻的小周从小就对女性物品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上大学后,他竟然频频躲在冲凉房外,窥视女生洗澡。事情终于被同学们发现了,他不敢再在学校偷窥,但却将目标转移到了校外。不久以后,他就被人扭送到了派出所,后来学校出面才将他领了回来。
广东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许国彬教授告诉记者,导致当代社会大学生生心理疾病的诱因中,外界刺激导致的心理压力排第一位,包括就业、经济、学业各个方面;由于人际关系处理失当造成的心理失衡排第二位;而情感因素则由数十年前的第一位降到了第三位。
正是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近日举行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就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一致认定,今年秋季,将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测评工作将打破以往的测评方式,采用一种全新的附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个“土产”的专为大学生设置的心理测评量表将诞生。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本项要求暂时只在部属高校中开展,测评的标准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广东省会根据教育部要求来进行部署,推动相关工作进行。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将有关精神向相关的学校进行了传达。
他同时表示,对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广东早走一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有一些高校已经卓有成效,全国其它城市也有高校在推行中,但由于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缺乏统一的常模,各地测量出的结果竟是五花八门,光是对有心理病症的大学生比率的数据统计,就有诸多版本,有的说占3%~4%,有的说占10%,有的则严重到30%.目前,中国一直没有适应本地文化心理的心理检测量表,以往有少数高校借助国外心理检测量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检测,由于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差异,结果很不科学。中国专家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四大检测量表已经通过二次试测,将运用于今秋即将进行的大学新生心理普查,这在中国心理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测评标准的使用,将为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你平时有没有过自杀的念头?你会不会经常去吃麦当劳?你会不会经常和你的爱人吵架?你会和你男朋友谈论性的问题吗?……”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他却是目前高校使用的心理测评量表中存在的内容。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高校普遍使用的心理测试量表大多来自国外,据广州医学院李幸民教授介绍,目前全国高校中普遍使用的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包括SCL-90、MMPI、UPI等多种,但这些测评量表大多是国外“移植”过来的,设计的题目从语言翻译、表达方式上不太符合我们国家民众的思维模式。在一些渗透价值观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加之这些测评量表多数是面向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群体测试,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这一角度言,教育部推出一套专门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测评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
新的测评标准将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原有的一些测试标准相比具有怎样的差异性?记者昨日有幸采访到了解该情况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黄建榕主任告诉记者,新的测量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本土化”,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特点设置,是一套全新的适应中国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心理检测测量表。在测评内容上更加全面,将包括生活应急、心理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题目采用问答方式,有数百道之多。具体的差异性,因为新标准还未正式成形,没有跟已经在使用的其它量表进行比较,所以很难分析出差异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由于他是一种全新的测试标准,又是用于大学生群体,因此使用时必须慎重,短期内不会在所有高校推开,只是在全国部分高校中小范围试行。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新标准使用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此,广东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介绍了相关情况。
他先举了一个例子: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还是预备党员。但到大二时,这名学生突然出现整日胡言乱语的状况,老师们采用心理测评量表中的“症状自评量表”对他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患有轻度的精神病症状,可当老师们将这一结果告诉他的家人时,做教师的母亲突然大吵大闹,“我的孩子我最清楚,你们不要乱猜测,要对我的孩子负责!”老师只好对孩子的病情进行分析,讲明她是“精神刺激”诱发精神分裂症,并建议其带孩子到医院治疗,最终孩子被中山三院确诊为精神病,并积极接受治疗,如今已经完成学业。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心理测评的帮助,老师当时就无法准确作出判断,及早发现问题,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影响学业。
许教授表示,心理测评的好处还不仅体现在心理健康治疗上,他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心理健康与否、因材施教、人才选拔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由于通过测试,能准确了解一个人的个体差异,知道他适合做什么事情,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显著作用。
许国彬教授说,心理测评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万能的。作为高校心理工作者,绝不能将其功能绝对夸大,这就好比到医院,不能动不动就验血,照B超一样,心理测评的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绝不能滥用。在以往的实践中,因为不科学的使用测评量表,误导误诊的现象也不是没有。曾经就有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思想比较忧郁,去与心理老师谈心,但该老师二话没说,就用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最终不负责任的得出结论:学生有“抑郁症”,这一结果把该学生吓坏了,几天都睡不好觉。老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在心情忧郁时做出的测试是不准确的。
他认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与医院的精神科是完全两码事,老师不仅要懂心理咨询学,还首先要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掌握的知识要涉及伦理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要是一个复合性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目前在广东还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