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需要家校共育!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所有学校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80%以上。
当前,儿童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大河健康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介绍,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此次行动的最大亮点是将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推进到落实层面。
为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心时代父母研究院院长、大河健康报首席心理学讲师王纪琼介绍,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过去,到了青春期孩子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现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降低至八九岁,甚至六七岁。
其次,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5岁~15岁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达11.2%;17岁~19岁人群中,有21.5%的女生出现自杀或自残倾向,9.7%的男生出现自杀或自残倾向。
最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症状复杂化的现象。以前儿童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等,现在还出现了消沉、“空心病”等症状。
据2014年开展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约16.57%的人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
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心理科原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马丽介绍,很多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儿童时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就像盖一座高楼,地基建造就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这是心理发展、人格发展、良好心态树立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基础打得不牢固,随着年龄的增长,楼房越盖越高,随之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出现情绪不稳定或一些过激行为,严重的甚至会有一些恶性伤害事件出现。
1.抚养环境的变化。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人心理问题密不可分,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有时将孩子送到奶奶家,有时送到姥姥家,有时保姆带。孩子的养育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马丽曾经接诊过一个男孩儿,三年更换了六个幼儿园,男孩无法与周围的朋友形成牢固关系便经历分离,还要融入新的团体。不断面临分离的情况,让男孩儿的心理安全感难以建立。心理安全感可以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心理结构不稳定,就像快要倒塌的危房,一有风吹草动,房子就倒塌了。稳定的心理结构有助于我们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正如面对高三的学习压力,有的学生能从容应对,有的则会退学。
2.缺少真正的陪伴。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真正的陪伴,例如孩子在搭积木,父母在旁边玩手机,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搭积木的过程中,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还有些父母看似陪着孩子去了植物园、游乐场,但是心思完全没在孩子的身上,这种低质量的陪伴,不利于亲子感情的交流,也很难真正了解孩子的烦恼。
3.比较心理。孩子如果从小处在一个被比较的环境中,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这时孩子的自信没有完全建立,他们的自信主要来自于外界,如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单一地评价孩子,只看到了孩子钢琴是否考过级、考试成绩是否好,没有看到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乐于助人的品德,以单一标准进行评价,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影响其良好价值观的树立。
4.焦虑不安等情绪的传递。当前,社会信息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也让父母的生活及感情有了更多选择。有的人只看到比自己生活得好的人,觉得事事不如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这样的焦虑与不安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
5.接受不经筛选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们可以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不加选择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信息。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孩子还没有客观的辨别能力,在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下,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处于混乱状态。
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易激动、情绪反复无常等。情绪的变化容易引起行为问题,如规则意识差、自律性与自控性差。一旦家长缺乏科学引导,孩子就容易出现厌学、网瘾、辍学等问题。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与行为。
“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这是很多家长的切身体会。作为心理学讲师同时也是父亲的王纪琼,给父母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家长要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家长不仅要爱孩子,还要提高爱的能力,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策略,如说话的语气、语态及说话的方式。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有思想,家长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尊重,这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第二,构建知识结构。作为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寻求专业课程的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三,建立支持系统。父母的教育理念要一致,全家人要站在统一的教育战线上。
第四,重视家校沟通。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老师要与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家校共育,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年底,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应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要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讲座、社团活动等,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配备心理咨询师、开设规范心理咨询室,学校还需加强危机干预,避免极端问题的出现。
最后,还要做好教师培训,让各科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即教学,“育”即育心,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