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急需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和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从国际视野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则是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体育教师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少理论研究者发表了一些研究论著。但总体看来,这些论著或因理论色彩过于浓郁,或因对实践状况不甚了解,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很难引起广大教师的响应和共鸣,无法得到普遍认可。在体育教学的实际中,广大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还存在众多不足之处。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研制初中体育学习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线,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法,收集初中体育教师的意见,了解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其次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初步拟订初中体育学习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调查问卷确定评价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再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至此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体育学习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方案,并提出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的积极态度,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实施现状却并不乐观。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的作用、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对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发展趋势持认同的态度,并希望积极付诸实践;但是在具体的一堂体育课中真正落实评价的新思想、新理念存在实践方面的诸多困难。 2.构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共设4级指标,一级指标共4项,分别为意志品质、情绪调控、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体育道德。二级、三级和四级指标分别为4项、8项和21项。本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的指标项、权重分配和评价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呈现出细化的特征,可以分解为四层,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既独立又相关联,其层次呈现出一种逻辑关系,为教学评价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3.创设了基于标准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的评价方案。本方案立足于解决评价实践操作中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的“繁”、“难”、“偏”的现实,着眼于体育教学的实际,通过问卷诊断、过程评价、质性测验、及时反馈、等级评定等过程,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活动提供了思路,此外,评价方案对评价的主体、方法、工具及评价方案的操作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论证,使评价的具体实施更具操作性。
蔡翔飞;;构建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金海滨;;浅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的细化和渗透[J];体育教学;2006年04期
胡梅清;;新课标下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高胜光;李在森;;“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学习评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年03期
邱晓强;;当代中学生健康教育浅谈[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5期
顾渊彦;;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J];体育教学;2006年04期
徐舜尧 ,张明;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理论界;2003年03期
周晖;张豹;郑珊珊;;中学生自恋的年龄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郑丹丹,雷洪;三峡移民社会适应中的主观能动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党晓峰;高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S1期
应湘;;民工子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思考[J];教育导刊;2005年12期
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S2期
刘成斌;风笑天;;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杨静慧;;农村留守妇女社会适应问题探究——基于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张树俊;;论社会变革中的适应问题[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李飞;钟涨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曾荣;邹泓;;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顼红雨;胡文东;文治洪;;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戎梅;王家强;张卫;;澳门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李晓巍;邹泓;张文娟;王莉;;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梁宗保;陈会昌;张光珍;;情绪性与努力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吕学玉;基于中医学思维的忆溯性心理发展水平结构及测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宁丽;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陆秋;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实施现状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辛宪军;基于标准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记者 胡珉琦;34条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报;2011年
书评人 葛勇;没有疾病不能代表孩子健康[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本期调查执行:周明宝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一年,你们还顺吗?[N];浙江日报;2005年
葛新中;温州试点“心理体检”探查“情绪感冒”[N];中国改革报;2008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厚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