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性格测试陷阱多!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有一些“性格测试”类的小游戏,输入姓名、出生日期,就能测出你的性格特质。不过,公安部日前在官方微博上指出,“性格测试”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继而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在一张黑色的图片中,五颜六色的文字显示你是“文艺青年”或者“完美主义晚期”。但是一夜之间这个“性格测试”帖子就被封了,该公众号也无法关注。原来,公安部在官方微博上发声,称“性格测试”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继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微信官方平台也发布公告称,一旦发现微信公众号有发布此类测试行为,将视情节对违规公众号进行删除关注用户及封号处理。
这些饶有趣味的“测试类”公众号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微信用户一旦遭受损失,应由谁承担责任?
微信朋友圈里存在各种各样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凭借其可读性、趣味性吸引了一大批人群,而“测试类”公众号更是颇受欢迎。“测试类”公众号的特点是按照设定好的环节,用户填入姓名、出生日期、兴趣爱好、籍贯、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进行所谓的性格测试、职业预测、运势预测等。看似有趣的网络测试,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测试类”公众号隶属主体的资质是否合法问题。网络用户将个人信息输入公众号后台,却无法得知掌握公众号的主体到底是什么资质,有些公众号运营主体甚至是“皮包公司”,以公众号的合法形式掩盖收集个人信息的非法目的。这些公司依托微信平台进行运作,网络用户基于对微信平台的信任,毫不避讳地将个人信息输入,导致个人信息为他人所用。
其次是个人隐私遭到泄露的民事侵权问题。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和有效的保密协议,通过公众号收集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个体或团体,能够随意将众多信息打包出售,卖给相关商家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商家利用买来的个人信息数据库进行广告营销、商品推销等,严重扰乱普通网络用户的正常生活,导致网络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破坏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有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信息实施诈骗等刑事犯罪。信息时代的网络用户对诈骗行为有一定的辨识度,对陌生电话或陌生人的戒备意识加强,但是,不法分子掌握网络用户的信息后伪装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网络通信业务人员等,对网络用户实施诈骗,能准确说出诈骗对象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令网络用户降低防备之心,从而顺利实施诈骗行为。
当下,利用大数据分析盈利模式炙手可热,掌握网络用户个人信息无疑等价于掌握一笔无形资产,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被当做商品一样进行买卖。微信平台上“测试类”公众号收集到的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一旦被打包出售,网络用户的权利必将遭受侵害,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从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过错责任,只有在其知道存在侵权行为且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侵权行为继续发生的情形下,才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据此,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当其知道微信上存在侵权的公众号而主动采取删除、封号等行为时,尽到了合理审查的注意义务。
至于“测试类”公众号隶属主体泄露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而盈利,以及不法商家通过非法购买个人信息经营的行为,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范畴,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此外,不法分子利用“测试类”公众号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行为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266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应当追究不法分子的刑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