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学校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商高、求胜心强的尖子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有关人士认为,这些中小学时期的“尖子生”,在进入重点大学之后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渴望“争上游”、竞争心炽盛,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如别人”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如果他们不能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则难以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他人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必然会让精神世界上演“变形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印象中或许青少年和抑郁症在概念上并无关联;然而现在,青少年却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尤其是在步入大学的青少年中,患抑郁症的比率较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现实。即使在已经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中,依然有不少学生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对此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对此类认识必须尽快走出标签化、妖魔化的误区,并高度正视“青少年抑郁症”这个问题,而且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已迫在眉睫。
其实有些人并不知道,和一些名人一样,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沮丧”的恶性循环的痛苦挣扎。擅长印象管理的他们,在台前营造出一个正常人的光辉形象,在幕后却独自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煎熬与伤悲。走出抑郁症的阴影,不能仅仅依靠青少年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心、认可和外部社会的支持理解。
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青少年最终成为心理疾病的“手下败将”。面对“青少年抑郁症”,一些父母难以接受,甚至他们非但没有给予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想不开”“意志力不够坚强”,甚至采取打骂孩子的“暴力育人”方式;这样的“落井下石”,让一些青少年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就此而言,摘掉“有色眼镜”,正视抑郁症,是治疗抑郁症关键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而青少年抑郁症,多是由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青少年抑郁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一些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如青少年的父母死亡或离异、父母对子女采取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早年曾有严重的不幸经历,青春期后又碰到精神上的创伤,以及失恋、身患疾病、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不良或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等,均易诱发抑郁情绪。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
青少年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孤僻多疑、不喜欢出头露面、常常注意事物消极面或遭受过意外挫折,会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另外,急性抑郁发作的青少年,病前个性多倔强、违拗,或有被动易攻击的特点。慢性抑郁的青少年病前多表现出无能、被动、好纠缠、依赖和孤独的特点。
家族遗传性因素对青少年抑郁起一定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约50%抑郁青少年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他看来,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和医疗服务也好,家人朋友给予陪伴和守护也罢,在对抗抑郁症的道路上,青少年不能“一个人去战斗”,而是需要更多爱与关心。因为,这既是一个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
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和诊疗了解的甚少,可以说多数人对抑郁症一知半解。而对于一些人蜻蜓点水、断章取义式的“浅知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抑郁症被标签化、污名化、妖魔化。近年来,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有些学生甚至对父母都有“病耻感”,不仅刻意避免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会讳疾忌医,不愿意求医问药。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心理专家认为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导师”,应该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可以适时为他们指导一二,帮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告诉他们相关经验等;对于不易融入群体的青少年,父母和老师则需要培育他们主动融入群体的观念,引导他们更轻松地适应环境。其次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学生心理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社会上也应该宽容对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要用异样的目光去看待他们。
在今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山东青岛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三成大学生坦诚心理有“阴影”。阳光、健康、天之骄子⋯⋯象牙塔内一张张质朴单纯的面容看上去是那样的积极向上,然而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碰撞、情感的纠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一些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也时常感到心累。心理专家认为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的前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大学生小鑫是个不折不扣的阳光青年,和心理问题好像一点也不沾边。但事实上最近这一个月,他已经两次敲开心理门诊的大门,向专家们寻求心理帮助。而就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小鑫自己总结是因为对毕业走进社会,面对即将就业而产生的恐惧、茫然无措的压力。“之前我自己都不会想到,我会对此产生这么大的心理障碍,那种感觉说不太清楚,担心走出校园的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感觉找不到自我,好像丢失了原本的自己似的。最近整天就是在寻思这些事,所以导致失眠非常严重。”
除了对未来感到迷茫之外,家庭情感方面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升大一的小天面容姣好、心思单纯,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好学生、乖乖女,但因单亲家庭而感到很自卑。“就感觉自己在一些同学眼中就像个异类一样,有时候甚至想,应该不会有人喜欢我这种平凡的女孩吧?”小天说,“有时候她会感到很自卑,很没有自信心。”
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年满20岁已成年的青年中,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每年在以11.3%的速度增加,17岁以下未成年的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大学生中16%〜25.4%的人有心理障碍。“现在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不仅要完成学业,还需要参加各种活动、竞赛、评优,因此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重视、不及时解决的话,一些不适的症状就会慢慢开始影响学习、生活、社交,导致社会功能下降。”相关心理咨询专家分析说。
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种类增多,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作为求职的主体,遇到任何困难和挫败都要学会及时排解情绪。为此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缓冲阶段,比如从大二或大三开始慢慢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通过师兄、师姐了解职场的相关内容,完成整个过渡阶段,从容应对求职之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患。在我国,青少年群体目前已经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尽管抑郁症并非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从亚里士多德、梵高、川端康成到三毛、张国荣等,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人都曾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但就社会现象来看,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抑郁症在我国的诊断率还很低,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可以说,抑郁症的大规模出现有其社会成因,与社会快速变迁带来的社会心理与社会结构上的冲突密切相关,说它是一种“现代病”未尝不可。
现代化带来的一个重要体验是个体的崛起。处于青春期、拥有高智商、求胜心强的青少年学生对此更为敏感,很容易引发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自身个性有更强烈的觉醒,对自我实现有更多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仍然面临着较为单一的外部评价体系,处于较为传统的互赖型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们常常在“应该做”和“想要做”之间纠结,为满足身边人的期待而压抑自身的需求。与此同时,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挤占了孩子们从容成长的时间,使其缺乏面对冲突时理性选择的能力,加之处于人生过渡期的学校生活集中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放大了压力、焦虑和迷茫,使抑郁症这种社会性的心理疾病在他们身上突出地表现出来。
在抑郁症的生理诱因之外,我们还须看到,目前社会特有的求助障碍使抑郁症患者难以得到及时的帮助。患者如果向家庭成员或者学校等集体求助,会面临心理压力,认为这是“小我”在给“大我”添麻烦,他们可能会因此自责而不愿求助;如果向陌生人或社会团体求助,则可能会考虑求助的代价。传统观念之下,抑郁症患者面对病痛,很难迈出求助的脚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抑郁症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他们不敢直面内心的冲突,也无法向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求助,使这场“心灵感冒”迟迟难愈。从解决上来说,普及抑郁症知识,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和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着力发展病友互助机制,打通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渠道,减少救助阻力,也可以让患者更快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为暂停的生活加满油重新上路。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在今年7月9日的第一届中国心理行业发展峰会上进行了视频演讲。津巴多教授在演讲中分析,很多中国人认为表达感情和情绪都是软弱的表现,进而导致人们对关心和爱护他们的人隐藏自己的痛苦,并且对看心理医生或进行心理咨询感到“羞耻”。这可能正是导致心理治疗在中国还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的原因。“很多中国人认为表达感情和情绪都是软弱的表现,这不对!”津巴多说道。
大概十年前,我国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调查,当时抑郁症的发病率大概在6%左右,但这十年来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据调查介绍,由于最近没有相关权威调查,现在对抑郁症的具体发病率并不清楚,但从门诊看,抑郁症就诊患者确实大大增加,相比十年前增加了要有一半多。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升级,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相关精神医院的心理咨询科专家也表示,抑郁症具体病因尚不确定,性格基础、后天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等都是原因。专家介绍,抑郁症主要的表现有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此外还有的患者有躯体症状。其中,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而在思维迟缓方面,患者会表现为主动语言减少,语速减慢等。据相关专家介绍,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而临床症状可能还会有对答困难,严重者甚至会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在意志活动减弱方面,抑郁症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可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
心理咨询科专家特别提醒,人们在面临一定变故时出现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患者就应注意,最好到医院就诊,或者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另外还有部分患者,没有抑郁症典型症状,只有躯体上的不适,但身体检查却查不出病来。专家还介绍说,如果有这种情况,建议要到医疗机构查查看是不是患上了“隐匿性抑郁症”。
当然,抑郁症并不可怕,是可以治疗的。轻度的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中度以上的抑郁症,一般会增加药物治疗。一般经过3个月急性期的治疗,患者很快会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但是精神类疾病用药需要巩固性用药,但是有的患者服药后恢复好了,就开始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其实并不需要担心,这类药物不会形成依赖,不会成瘾。而对于那些十分严重的用药效果不好的,还可以采取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治疗。
尽管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不错,但复发却比较常见。有研究发现,80%左右的患者会多次复发。为此心理专家提醒,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属以及患者所在学校或单位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更好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以及面对就业时所遭遇的实际困难,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防止抑郁症找上门来。此外,运动和比较充分的睡眠能防止抑郁症的发作,因此有抑郁症倾向的人要加强锻炼和休息,这对自身的健康也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