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农民评上正高职称他们来头不小→,最近,浙江的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会结果出炉。全省109名新晋农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中,有4名农民“榜上有名”。
注意了,这4人的职业就是农民,也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正高职称也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认定的专业职称。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种植理念、自主选择农业种植为职业的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么评上正高职称的?什么样的农民才能评得上正高职称?为啥要给农民评职称?
获评“正高级畜牧师”的麻剑雄,培育出国家级长毛兔新品种“浙系长毛兔”,一改长毛兔良种依赖进口的窘境。
获评“正高级农艺师”的娄建英,主持选育的“争春”“晓春”,成为全国早春甘蓝的主栽品种。
获评“正高级农艺师”的薄永明,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近5年主持育成的瓜菜新品种已推广250万亩以上。
获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马亚平,是诸暨市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从事茶产业40余年,可谓全产业链人才。
这几个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或许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发论文,但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他们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从2012年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至今,我国已有超过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吴新民介绍,职业农民评正高,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副高5年以上,但具体标准上考虑3个方面:
此外,吴新民说,职称评审中突出政治品德和工作实绩,激励基层一线和农业主体,并对每位评审对象按分类评审原则进行量化评分,严格把关。
早在2017年,浙江就首次放开职业农民参评副高,截至目前已评出154名副高职称的职业农民。
国家下放农业正高职称评审权限后,今年3月,浙江又为农民打开了正高职称的大门。
对于一些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因为职称并不与个人收入挂钩,因此评职称的动力也不强。
根据一些地方的实践,职业农民获评职称之后,还能获得一次性补助、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银行贷款、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实实在在的扶持。
正高级农艺师娄建英坦言:“获评正高职称是对我能力的肯定,也是给予民企科研工作者的荣耀。”
除了荣誉感,还有责任感。“正高农民”有更多的责任,要从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角度履行使命,持续推动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
给农民评职称,其实不算新鲜事,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尝试。而且,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很多省市展开。
吴新民表示,给职业农民放开职称后,大家会觉得农民这个职业很有吸引力,会有更多人积极主动去搞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般来说,农技人才往往热衷于科研院所,而民营农企则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现象。民营农企员工通过职业农民的身份评专业职称,能让一些年轻的农技人才看到职业前景。
此外,职称评审的过程要充分考量申请人的产业化成果、技术研究、专利等,这就要求农企相应梳理、搭建技术体系,更加重视科技研发创新。客观上,参与职称评审也有助于农企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正高级职称向“职业农民”开放,既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创新之举,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民职业化。以职称改革为支点,更好集结三农“生力军”,打造引领型、开放式、多元化、可持续的“三农”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为广大涉农人才在广阔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有助于激励更多农村青年见贤思齐,精研业务,从原先的“泥腿子”变成适应现代农业和传承技艺的“领头雁”。当然,政府为职业农民评定职称后,还应加强有关职称互认,将他们纳入人才管理范围,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