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甘肃省将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拓宽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渠道,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力争我省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
《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我省将统筹调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协同推进省部共建兰州大学医学院(部),支持争创国家级一流医学类专业,培养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争创省级医学类一流专业,重点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等基础类人才。推动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加快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转型,提高培养医学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高职医学院校和涉医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医学专业,加大护理和康复专业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动态调整承担院校培养规模,以考生户籍所在市州为单位进行定向招生,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学生毕业后履行到定向就业服务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的义务。加快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结合职业需求和专业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设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医+X”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疾病防治类、道地中药材类等特色学科建设。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编写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加大中医药专业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力度。建设甘肃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时,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强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整体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开展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对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对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在兰州为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建立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将生命健康、生物安全、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等医学科研纳入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专设“医学学科组”,优先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前沿探索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焦人口健康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同层次的人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加大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实施力度,择优推荐“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稳定支持培养一批医学领域发展潜力好的中青年科学家。支持选派医学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协同。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支持医学教育机构瞄准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和科学前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活动,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
研究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与临床需求衔接机制,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实现新入职临床医生接受规培全覆盖。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支持健全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鼓励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面授+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教上门”,切实缓解基层医学人员工学矛盾。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强化统筹协调,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