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医师都没过深圳首试家庭医生“考试”通过率不高…?在深圳,家庭医生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他们已经走进居民的生活中。根据深圳市卫计委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09个,累计有近29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占常住人口的24.4%,这也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深圳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一个好家庭医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资格准入制度。但相对欧美国家,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少一个地方性或者全国性的家庭医生认证和考核标准。
不过,深圳今年有望在家庭医生认证标准方面取得突破。记者了解到,由深圳市卫计委牵头,深圳市卫生计生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称“市卫计能教中心”)负责起草的《家庭医生服务认证标准》(以下称“《标准》)编制工作已初步完成。在《标准》的基础上,市卫计能教中心又制定了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考核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和考核标准,为国内首创,也填补了我国家庭医生没有认证和考核标准的空白。
“后来痛有没有加重或者缓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痛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8月29日,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海华社康中心全科医生朱旬在大浪社康中心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考试,这场考试为“高级家庭医生胜任力评估认证考核”,也是家庭医生在工作后的一次资格再认证,看是否能胜任社区家庭医生的工作。与朱旬一同参加考试的还有来自宝安区各社康中心的69名家庭医生。
在第一站“病史采集”关,一名肚子痛的标准化女病人接受了朱旬的问诊。问诊过程中,朱旬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的特长,在问完肚痛相关症状后,又排除掉病人患心脏病、急性胰腺炎等严重疾病或需要紧急处理的健康问题,也排除了她的家族病史,最后“挖”出病人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病逝了,朋友的去世让她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并开始出现腹痛的假性症状。于是,朱旬从心理上开导她,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肚痛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并邀请她参与治疗。
这场考试,朱旬和其他的家庭医生一口气“闯”了5个考站,包括病史采集、医患沟通、健康问题诊断与处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等。各个考站均配备标准化病人,模拟家庭医生日常诊疗场景,考核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常用、必须掌握的病史采集、专业态度、沟通技巧、全科诊断、健康问题处理/管理、体格检查和临床操作等技能。在现场,来自香港、加拿大和深圳市的考官通过观察考生全科诊疗过程,判断该考生是否掌握家庭医生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当场打分。
把这种方法用于社区家庭医生的认证考核很新鲜,宝安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朱旬说,这次考核非常“实用”,重视家庭医生的临床技能、全科诊疗思维和医患沟通的考核,“一个优秀的家庭医生不只是技术要好,还要会与病人沟通,要照顾到病人。”
家庭医生认证考核是深圳为规范家庭医生执业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综合考核。深圳市卫计能教中心副主任孙文民告诉记者,考核主要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树立行业标杆,并通过认证促进深圳市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完善,促进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全科医学临床水平和社区卫生服务水准。“社区有了一批技术好,又关心病人、帮助病人解决健康问题的家庭医生,居民才会愿意去社康中心,分级诊疗才能真正实现。”孙文民说。
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深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而在深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宝安区则起步更快。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宝安区在社康管理体制改革上屡做排头兵,创造了很多“宝安经验”:不仅在全国率先试点社康中心建设,推动社康中心网点快速布局,还最早借鉴和引进国外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努力培养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家庭医生。
2012年11月,原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即现“深圳市卫生计生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宝安区卫计局与美国国际基础医疗教育联盟联合举办的国际全科医生技能培训中心分别在大浪社康中心、颐康园社康中心揭牌。从此,每月有两名出色的美国全科医生来宝安,在为患者看病的同时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帮助宝安区提高全科医生的技能水平。2013年至2015年间,20名从宝安各个社康中心挑选出的全科医生骨干跟着美国专家进行了3年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学习,在被培养成为高水平家庭医生的同时,他们又作为师资力量每周带教培训其他家庭医生。
然而,随着深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全科医学人才短缺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急剧凸显,迫切需要借鉴与引进国外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认证标准。“我国传统的医生评价体系注重学历、科研论文,而忽视临床技能和服务能力。”参与《标准》起草的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海华社康中心主任吴华说,尤其在全科医学方面,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大医院医生和社区医生水准差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证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资格再认证制度,要求全科医师定期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比如,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形式将医学继续教育法制化的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则实行再注册制度,完成继续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生再注册的重要条件。其中,美国全科医生每3年必须完成150个继续教育学分,每6年必须参加全科医生资格再认证,合格者才能继续执业。
2015年5月,原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成立了“深圳国际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并引进国际全科医学团队,该团队以澳大利亚THOMAS教授为负责人,并由美国、英国、深圳等全科医学教育专家组成,承担全科医学教学,开展实操诊疗教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工作。
国际全科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标准的制定。于是,在国际全科团队引进的当年,由深圳市卫计委委托深圳市卫计能教中心、深圳市全科医学专委会、深圳市宝安区卫计局等14家单位,并组织了36位标准起草人,共同参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家庭医生和全科医师认证制度研究》,最终形成《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标准》。
记者了解到,在《标准》的基础上,市卫计能教中心又制定出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以《标准(初稿)》为指导,再结合国内全科医学培养大纲,围绕家庭医生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全科医疗能力、个人、家庭、社区健康照顾能力、基于卫生保健系统的实践等“五个维度”的能力进行考核。
今年下半年,为了配合《标准》的推行,深圳率先在宝安区启动了家庭医生认证的试点工作。在1个月的培训后,分三个阶段对家庭医生进行认证考核。第一阶段为笔试,主要考核医学理论知识。宝安区共有289名家庭医生报名考试,第一轮过关的只有70人。第二阶段为临床考试,即设计5个考站,模拟日常诊疗场景对家庭医生的临床技能、知识和专业素养进行考核。据悉,通过第一个考站的家庭医生也只有24人,一些副高以上的全科医生也未过关。第三轮为基于实际工作的评价,就是对家庭医生的社区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包括诊疗行为是否规范、开的处方是否合格、用药是否合理、签约的病人是否满意等。最后,通过三轮考核的考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目前,第三轮考核尚未进行。
“要通过这三轮考核,不是靠死记硬背医学理论知识就可以的,家庭医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在临床上会用这些知识,还要有沟通能力,有‘同理心’。”作为《标准》起草人和考试出题人,吴华非常看重家庭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弄明白为什么生病比生了什么病显得更为重要,在与病人沟通的时候,应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家庭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关心病人。”吴华说。
宝安区卫计局社管中心李树然告诉记者,为了鼓励社区家庭医生积极参与认证考核,宝安区财政还对通过考核的家庭医生一次性补助6万元。同时,该区还将完善全科医生培训及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全科医学技能培训,并建立全科导师制,让通过认证考核的家庭医生对规培学员和低年资全科医生进行“人盯人”培训,提高全区家庭医生的整体水平。
宝安区家庭医生认证的试点也引起了深圳其他家庭医生的关注。“我的目标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但是这个‘合格’有哪些指标,又怎么去进行评价呢?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和考核体系。”罗湖人民医院集团湖景社康中心家庭医生陈章说,“现在宝安开始试点家庭医生的认证考核,深圳也制定了家庭医生认证标准,这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
家庭医生服务是罗湖医改的一大亮点,也让深圳人对家庭医生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为了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罗湖区不仅高薪招聘优秀全科医生,还聘请国外优秀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培训体系。对于《深圳市家庭医生认证标准》的制定,罗湖医院集团社管中心常务副主任、东门街道社区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尹朝霞也点赞,“全科医生的服务面非常广,不好评价,如今深圳有了一个标准,对家庭医生能力的评价就有了一把可衡量的‘尺’。”尹朝霞说,这个评价标准也可以作为深圳家庭医生引进的一个标准,“引进的家庭医生都先进行认证考核。”
“一个好的家庭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认证和考核标准无疑树立了方向和标杆,而且考核指标是量化的、可评价的。”孙文民说。认证模式设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判断的是与这个最低标准相比“差不差”和“差多少”,这种模式能驱使“不合格者”达标。同时,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深圳还将建立一套科学的家庭医生的培训体系,提高社区家庭医生的整体水平,最终让市民受益。
孙文民向记者透露,该《标准》已列入2017年深圳市技术标准文件计划项目,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预计年底会正式出台。届时,该《标准》将填补我国家庭医生没有认证和考核标准的空白。在标准出台后,深圳市卫计委也将把家庭医生的认证推广到全市,推动深圳市家庭医生服务的同质化和高水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