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

  粒红比例减低见于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4: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例(粒/红比例、G:E)
(1)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粒、红两系平等增多或减少,前者如红白血病,后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红两系基本不变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粒红比例增高:粒红比例增高>5:l时。见于粒细胞系增多,或由红细胞系减少所致。见于急性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粒红比例减低:粒红比例减低<2:1。见于:①粒细胞系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②红细胞系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红白血病、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粒细胞系统
(1)粒系细胞增多: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等。
(2)粒系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3.红细胞系统
(1)红系细胞增多:见于各类增生性贫血,如溶血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急性红白血病等。
(2)红系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呈灶性增生时,可有红系细胞比例增多。
4.淋巴细胞系统
(1)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见于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染、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
(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和粒细胞减少症。
5.单核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淋巴瘤等;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如恶性肿瘤、肝硬化、药物反应等。
6.浆细胞系统
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如慢性炎症及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等;再性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7.巨核细胞系统
(1)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巨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脾功能亢进等。
(2)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其他骨髓浸润或的疾病、急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放射病等。
8.血涂片的观察
在检查骨髓时,需同时进行血涂片的观察。应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的观察;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如发现有核红细胞,则计数在分类100个白细胞时所发现的有核红细胞数及其所属的发育阶段;估计血小板数量及注意其形态有无异常;注意有无寄生虫等。
9.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和临床意义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血或骨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复染等实验程序,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过程。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OX)、糖元染色,(PAS)、非性酯酶染色(NAE)、性酯酶染色(AE)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铁染色等。
研究血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血细胞类型的鉴别,在急性白血病分型和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疗效、探讨发病机制等有重要的价值。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女性,49岁,近半年数次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多为夜间睡眠后发作,并向右肩部放射。检查:肥胖体质,BP11080mmHg,P 90次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虽经治疗未缓解,反而

下一篇:男,52岁。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半年,尿脱落细胞检查,可见恶性肿瘤细胞。 检查后发现该患上尿正常,左输尿管口上方0.5cm处有2cm×2基底宽的乳头状肿瘤应采取的最佳治疗方案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