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性手足抽搐症与佝偻病发病机理的不同点在于( )。

  佝偻病性手足抽搐症与佝偻病发病机理的不同点在于(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1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而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不足时,血钙不能恢复,可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因血中钙离子降低,使神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相应症状。
正常血清总钙浓度为2.25~2.27mmol/L(9~11mg/dl),依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三者进行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血清钙有三种形式;结合钙(即与蛋白质结合),离子钙和枸橼酸钙,其中以离子钙(游离钙)活性最强,对神经肌肉兴奋性影响最强。
血清钙离子浓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血pH:pH高时离子钙降低,酸中毒时pH值低,总血钙虽低,但离子钙不低,不发生抽搐,酸中毒纠正后却可发生;
(2)血浆蛋白浓度:蛋白质低时,蛋白结合钙减少,使总钙量降低,但离子钙不低,故在营养不良时不发生抽搐,而输血后血浆蛋白增加,结合钙多而离子钙少则可诱发抽搐;
(3)血磷浓度:血磷增加,25-(OH)D3为1,25-(OH)2D3,使血钙离子减少,出现抽搐。
2.引起血钙降低的主要原因
(1)佝偻病初期钙吸收差,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反应迟钝,骨钙不能游离,使血钙进一步下降,当血总钙浓度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浓度低于1.0mmol/L(4mg/dl)时可引起手足搐搦发作;
(2)春夏行阳光充足或维生素D治疗之初大理钙沉积于待钙化的骨骼,骨脱钙减少,而肠道吸收钙相对不足,使血钙降低而诱发本病;
(3)感染、发热、饥饿时,组织细胞分解磷,血磷升高,血钙降低而发病。

   ☆☆☆☆☆考点9: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它的病因为:
1.日光照射不足
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由皮肤合成内源性D3生成。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弱,所以冬春季,缺乏户外活动,城市居住者佝偻病的发病率高。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母乳和牛乳含维生素D的量均较少,不能满足需要,若不晒太阳或不补充鱼肝油、蛋黄、肝等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就易患佝偻病。
3.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
食物中钙磷比例直接影响钙、磷的吸收,母乳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较高,而牛乳钙磷含量虽高于人乳,但钙磷比例不当(1.2:1),钙的吸收率较低,故人工喂养者更易发生佝偻病。
4.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婴儿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大,佝偻病的发生率高,早产儿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且体内储钙不足,最易发生佝偻病。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佝偻病的发病明显减少。
5.疾病或药物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肾严重受损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D3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使之失去活性;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都能导致佝偻病。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下列哪个征象肯定进入第二产程( )。

下一篇:NK细胞杀靶细胞机制不包括(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