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称( )。

  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称(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2:突触后电位的类型;
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性突触后电位两类。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兴奋并兴奋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一种局部兴奋)。
2.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性中间神经元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性突触后电位。

   ☆☆☆☆考点1: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指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与中枢神经元之间、中枢内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连结部位。经典突触为化学性突触,其信息传递媒介为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即引起前膜上的一种电压门控式Ca2+通道,于是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Ca2+进大前膜后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轴浆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位移;二是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和胞裂,最终导致神经递质。递质在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如突触前膜兴奋,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支气管肺癌( )。

下一篇:病理检查一小儿肺脏切面时,两肺各叶均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而且下叶为重呈灰白色或灰,病灶边界不清,其病变应属于何种疾病(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