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5岁。于8月中旬发病,高热2小时抽搐1次,有进不洁食物史,无、腹泻,体检:面色苍白,意识朦胧,四肢凉,血压:9.35.3kPa(7040mmHg)。为进一步确诊首选做哪项检查(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10: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1.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夏秋季节,遇到小儿急性高热,而一时找不到原因,就应考虑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2)家庭中或密切接触者中有菌痢患者,更应;
(3)发病初期有高热和神经症状,尚未排便,可用普通凉开水或冷盐水盐水灌肠,取其排泄物的沉淀物作显微镜检,若见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要多次复查大便常规才能确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高热惊厥
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1~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2)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有改变,粪便检查正常。
(3)肠炎、结肠炎
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会发生休克。除依据其临床特征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2.治疗
(1)防治循环衰竭
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
④纳洛酮能有效地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每次用量为0.01~0.02mg/kg,肌注或静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抗菌治疗
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
(3)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快速注入,6~8小时重复一次,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如用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能获取大便送检;或用50%酒精擦浴,冰袋置于枕部、颈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处降温。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常用降温药物有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用氯丙嗪、异丙嗪各1~2mg/kg肌注,或稀释后静注,尽快使体温降至36~37℃;根据患儿体温、睡眠和呼吸情况高速用药次数和剂量,每隔2~5小时重复一次,一般3~4次,冬眠时间维持12~24小时。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每次0.2~0.2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次);或水合氯醛溶液灌肠;或肌注钠。
☆☆☆考点8: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制;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1.病因
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根据其抗原构造的不同,痢疾杆菌分为4个血清群:
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12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6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18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1血清型)。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2.发病机制
(1)个体反应性
本病多见于营养情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性体质有关。
(2)细菌毒素作用
痢疾杆菌进入结肠后,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痢疾杆菌裂解后出大量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微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甚至DIC,还可有肾上腺出血或萎缩。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脑部微循环障碍而造成临床脑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