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36岁,主诉头晕乏力,3年来月经量多,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58gL,白细胞8×109L,血小板185×109L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计数0.005。

  女性36岁,主诉头晕乏力,3年来月经量多,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58gL,白细胞8×109L,血小板185×109L,血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0.005。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4:贫血的诊断步骤;
贫血诊断过程包括诊断确立、鉴别诊断以及贫血的原因诊断。
1.病史
应详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营养史、月经生育史及因素史等。从现病史了解贫血发生的时间、速度、程度、并发症、可能诱因、干预治疗的反应等。既往史可提供贫血的原发病线索;家族史提供发生贫血的遗传背景;营养史和月经生育史对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失血性贫血有辅助诊断价值;因素史对造血组织受损和感染相关性贫血的诊断非常重要。
2.体格检查
全面体检有助于了解贫血对各系统的影响和贫血的伴随表现,如溶血、出血、浸润、感染、营养不良及自身免疫等改变。
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1)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有无贫血,贫血是否伴有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红细胞体积参数(MCV、MCH、MCHC)反映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的改变,为贫血的病理机制诊断提供相关线索;血红蛋白测定为判定贫血的严重程度提供依据;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变化。
(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细胞涂片分类和骨髓活检。涂片分类反映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提示贫血时造血功能的高低及造血组织是否有肿瘤性改变等。
(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包括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其原发病的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各种抗体等检查;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继发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

   ☆☆☆☆考点5:贫血的治疗原则、输血指征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贫血性疾病的治疗分为对症和对因两类。对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重度血细胞减少对患者致命的影响,同时为对因治疗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对因治疗是针对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引起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肯定疗效;造血干细胞质的异常造成的贫血采用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及造血正调控因子(如雄激素、G-CSF、GM-CSF、EPO等);免疫相关性贫血采用免疫剂。
2.输血指征及注意事项
(1)重度贫血患者、老年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改善体内缺氧状态。
(2)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及时输全血或红细胞及血浆,迅速恢复血容量并纠正贫血。
(3)对贫血合并出血者,应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如①重度血小板减少应输血小板;②肝功能异常应补充肝源性凝血因子;③消化性溃疡应给予制酸、抗菌和胃粘膜治疗;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纠正凝血机制障碍等。
(4)对贫血合并感染者,应酌情予以抗感染治疗。
(5)对贫血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应予以不同的支持治疗。
(6)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并发血色病者应予以去铁治疗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患者车撞伤4小时,右上腹痛,查血压8060mmHg,脉搏120次分,右肋见皮擦伤上腹压痛明显,全腹轻度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音弱,尿色正常。 应首先进行下列哪项检查( )。

下一篇:六个月小儿,哪种表现最符合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