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2岁,偶尔发现左乳包块半月余,无自觉症状,未见增大。检查,左乳外上象限有一约2.0cm×1.5cm×1.5cm包块,质地硬、无压痛。与皮肤有轻度粘连。左腋下可扪及直径1cm大小结节。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1:乳房检查;
1.乳房视诊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一般观察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如果存在提示有病变存在;有无局限性凹陷,即酒窝征,如果出现则提示癌肿或脂肪坏死累及Cooper韧带;有无浅静脉扩张,如果存在是单侧的,多为恶性肿瘤的征象,若为双侧则多因妊娠、哺乳或颈根部静脉受压引起。
(2)乳头:正常乳头应对称,指向前方并略向下。高低不一,偏向一侧常因癌肿所致。乳头内陷应区分是先天性还是癌肿性。乳头皲裂可因婴儿咬破或强力吸吮出现,若同时合并炎性渗出应湿疹样癌。
(3)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多因炎症引起,大范围发红充血伴水肿应炎性乳癌。注意有无桔皮样变,此为癌肿侵及浅淋巴管堵塞的结果。
2.乳房扪诊的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应在病人侧面,手指并拢用掌面扪,可用左手托乳房,右手扪乳房,检查顺序为乳房外上(包括角状突出)、外下、内下、内上、中央(乳头、乳晕)各区,最后扪查区域淋巴结。注意不要用手抓捏乳房。
扪诊腋窝的正确方法:(以检查左侧为例)面对病人,将其左上肢放松置于检查者左前臂上,以右手指掌面轻而稳的滑动检查腋顶、胸壁、胸大肌旁。
3.腋窝淋巴结的分组:中央组、胸肌组、肩胛下组和锁骨下组。
4.乳头溢液的病因
(1)血性溢液多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少数见于导管内癌;
(2)棕褐色溢液多见于有乳管阻塞的乳管内乳头状瘤或有上皮增生的乳头状瘤体形成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偶尔见于乳腺癌;
(3)或黄绿色溢液常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偶尔见于乳腺癌;
(4)浆液性无色溢液可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病、早期妊娠或正常月经期;
(5)乳样溢液多见于停止哺乳后,如合并闭经,常提示垂体腺功能亢进;
(6)服用雌激素、避孕药可导致双侧乳腺行经前浆液性溢液。乳头溢液应常规涂片行细胞学检查。
5.常用的乳房特殊检查方法
(1)乳房X线检查:①钼靶X线摄影,便于区别乳房内各种密度的组织,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恶性病变在钼靶X线摄影的表现为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块影,中心区密度增高边缘有毛刺状,钙化影多细小而密集,并可见于肿瘤范围以外的组织中,有时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周围组织扭曲变形,邻近皮肤可有增厚凹陷;②干板静电摄影,具有“边缘增强效应”而产生明显浮雕感,影像对比性强。以上两种方法当前广泛应用于普查工作;③导管内造影术,主要用于乳头溢液的病因和定位检查。
(2)其他物理检查:①近红外线扫描;②B超;③液晶温度乳房图像;④CT;⑤MRI。
(3)活组织病理检查:为迄今确定肿块性质的最可靠方法,包括肿块整块切除送病理和细针吸取活组织细胞学检查,前者对怀疑乳癌应在做根治术准备的同时整块切除送快速病理。
☆☆☆☆考点7:乳癌的治疗;
应尽早施行手术,并辅以化学抗癌药物、放射、内分泌、免疫等措施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乳癌是一种性疾病,预后不仅取决于术式,更取决于癌肿的生物学行为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以手术为主的合理综合治疗已成为发展趋势。术式有术后辅以放疗的原发癌局部切除或局部广泛切除、改良根治术、传统的乳癌根治术(Halsted术)、扩大根治术、姑息切除。目前,Ⅰ、Ⅱ期乳癌病人多采用或术后辅以放疗的原发癌局部切除或局部广泛切除改良根治术,Ⅲ、Ⅳ期病人根据病情多行根治术或姑息切除术。扩大根治术适用于疑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内侧象限乳癌。
2.化学药物治疗
目前主张术前术后均应用化疗,即所谓的“三明治”疗法,尤其强调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它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还可作为一种体内的肿瘤药敏试验,有助于术后敏疗药物的选择。化疗一般采用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方案、CAF(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ACMF(阿霉素、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尿嘧啶)方案和MFO(丝裂霉素、氟尿嘧啶、新碱)方案等。新一代的化疗药物有希罗达、紫杉醇类。
3.放射治疗
对确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癌,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如手术时已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等区进行放疗;放射治疗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有一定疗效。放疗还作为保乳手术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
4.内分泌治疗
主要有去势治疗和药物治疗二类,前者手术切除或放射线照射使卵巢失去分泌雌激素的作用。对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效果最好。药物治疗主要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和孕酮类,三苯氧胺一般应用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