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4:输血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一般是安全的,但有时仍有3%~10%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临床上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积极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归因于接受输血者原有的疾病。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即发反应是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几天至十几天。按发生原因、机制和性质分类,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免疫性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不相容,经由免疫机制而发生的反应,由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反应则称为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1)定义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接受输血的患者体温升高1℃以上,并排除其他可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时,可判断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2)临床表现
寒战、发热、恶心、、出汗、皮肤潮红等,一般血压不降低。
(3)发病机制
①免疫性:主要原因是接受输血的患者血浆内含抗白细胞抗体,通常是由于以往的输血或妊娠而产生此类抗体。输血时,输入的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接受输血者体内的抗体发生反应刺激产生和内源性热源物质,或通过补体和巨噬细胞发生反应内源性热源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和导致一系列非溶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主要的内源性热源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②非免疫性:主要是热源反应。由污染热源质的非一次性采、输血器材引起。现已少见,但在欠发达地区尚未使用一次性采、输血塑料器材的地方,如果器材清洁处理不当会发生此类反应。
(4)治疗:使用退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
(5)预防
当采用一定方法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使残留白细胞少于5×108时可预防大多数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目前应用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特制的除白细胞滤器过滤血液和血液成分,也可应用洗涤-离心的方法制备洗涤红细胞输注。
2.溶血性输血反应
(1)定义
由于输血的供、受者之间免疫性不配合,导致接受输血者体内红细胞溶解而出现的输血反应。通常是由于输入的红细胞具有患者体内已有抗体相应的抗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溶血。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前者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后者多表现为血管外溶血。
(2)临床表现
①即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发冷、恶心、、贫血、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动过速等,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最后发生急性肾衰竭,DIC,抢救不及时可导亡。
②延迟性溶血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输血后Hb不升高甚至下降,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一般无Hb尿,严重者可出现发冷、发热、黄疸、胸背痛,呼吸困难和Hb尿等,肾衰,DIC少见。
(3)治疗
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对迟发性反应由于症状不明显,如输血后Hb不升高甚至下降而原因不明时,应慎重考虑是否是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一旦确诊,再输血应严格交叉配血。溶血性反应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包括抗体休克治疗,改善肾血流,减轻肾缺血和利尿以防治肾衰竭,防治DIC,必要时可考虑换血治疗以消除患者循环内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红细胞后的有毒物质。
(4)预防
必须严格、准确地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ABO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检,这对于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其重要,以确保配合性输血。血液发放、输注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杜绝一切人为差错。
3.过敏反应
(1)概述
输入血液、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可以引起过敏反应、轻度反应发生率1%~3%,严重过敏反应少见,为1/2万~4.7万单位血。
(2)临床表现
轻度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出汗、皮肤潮红、胸骨后痛、血压下降、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休克。有的可出现发冷、发热。
(3)发生机制
多为血浆蛋白和接受输血者体内已存在的相应的IgE抗体反应而致。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的血浆蛋白为IgA。当IgA缺乏者(或IgA亚型缺乏)输入含IgA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时会导致致敏产生相应抗体,再次输入含IgA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其他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多聚体,外源性特应性变应原(如花粉、牛奶、鸡蛋等)。当输入含这些过敏原的血液时少数受血者会发生过敏反应。
(4)治疗
应停止输血或输注血制品。需要时使用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使用氢化可的松,必要时插管、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通畅。
(5)预防
对IgA或其亚型缺乏者需输血时,应输注从IgA缺乏者采集的血液,亦可输注经专门处理去除IgA的血液制品,如洗涤红细胞,去除IgA的血浆蛋白制品。对既往有输血过敏史患者,可在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物以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
4.细菌污染反应
(1)概述
细菌污染反应是由于污染细菌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引起的输血反应。近年来,必须在体外保存于室温的血小板制品的输注越来越多,由于在室温条件下细菌较容易生长,因此细菌污染反应的报告有所增加,血液细菌污染的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污染血液的细菌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采血穿刺时皮肤消毒后仍残留细菌的皮肤碎片随血流进入血袋;另一个来源是献血时献血者处于菌血状态,血液中本来就带有少量细菌。带细菌的血液在体外保存期间当条件适宜时血液中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细菌性输血反应。
(2)临床表现
细菌污染反应大部分发生在输血期间,但血小板制品引起的反应有相当部分发生在输血后1~3小时内,少数可为延迟反应。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发冷、发热、恶心、、呼吸困难、腹泻、低血压、休克、DIC,可导致患者死亡。
(3)治疗
用抗生素抗感染,可并用激素、抗休克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
(4)预防
挑选献血者时应注意排除可能处于菌血状态的人献血。采血时应严格按进行皮肤消毒,采血和血液成分分离时应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应加强血库管理,保持适当的库存量。在发血和输注前应注意检查血制品外观,观察有无显示细菌污染的变化。
5.循环超负荷
(1)定义
当快速或大量输血时,特别是接受输血者为老年心、肺功能不全者,婴幼儿或慢性贫血患者时,可能因血容量迅速或显著增大而导致心肺功能障碍,此类输血反应为循环超负荷。严重者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
(2)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咳嗽、血性泡沫状痰等,中脉压明显升高,可闻肺湿啰音,下肢水肿。严重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而致患者死亡。
(3)防治
对于慢性贫血、婴幼儿、老年心肺功能不全者,应严格控制输血量和输血速度,一般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以防止血容量进一步增大。一旦发生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和输液,让患者取半坐位,给氧,利尿,强心,必要时可放血以迅速降低血容量。
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