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消化道的病原体是(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2:病毒的感染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区分为显染和隐染;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分急染和持续染,后者又分为慢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隐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隐染的机体,仍有向病毒的可能,在流行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隐染后,机体可获得性免疫力。
1.慢染
指显性或隐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病程常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HBV、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
2.潜伏感染
指显性或隐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隙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以后由于机体受物理、化学、或因素等影响,使潜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发生唇单纯疱疹。又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暂时不显活性,部神冷、热、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3.慢发病毒感染
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染。如艾滋病以及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除寻常病毒外,还有一些非寻常病毒或待定生物因子(如朊粒)也可能引起慢发感染。
☆☆☆☆考点1:甲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本病毒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病毒核酸为单正股RNA。 HAV只有一个血清型。黑猩猩和狨猴对HAV。HAV可在培养细胞上进行培养但增殖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且病毒亦十分缓慢。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与途径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染源多为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50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后2周开始,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而造成散发流行或大流行。
(2)致病机制与免疫
HAV经口侵入人体,但如何经消化道后最终在肝细胞中增殖则尚未阐明。由于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直接造成细胞损害,推测致病机制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作用。
在甲型肝炎的显染或隐染中,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IgM和IgC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后者在恢复期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甲型肝炎患者预后良好。不会转变为慢性,亦无病毒携带者。
3.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一般不进行病原学检查,但为与其他型肝炎鉴别,可检测抗HAV IgM。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检测群体中抗HAV阳性率,了解人群的免疫力,以预测发生甲型肝炎的可能性,则需检测抗HAV IgC。
甲型肝炎的预防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