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4岁,间断下腹不适疼痛4年,餐后加重,嗳气。胃液分析BAO为0,MAO 为5mmolL,胃pH4.5,最大可能是( )。

  男性,54岁,间断下腹不适疼痛4年,餐后加重,嗳气。胃液分析BAO为0,MAO 为5mmolL,胃pH4.5,最大可能是(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4: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1.病因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病因主要有: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其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2)饮食和因素;
(3)自身免疫及其他因素等。
2.发病机制
目前国内已采用国际悉尼最新分型标准,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部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3大类。
(1)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胃粘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
3.病理改变
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至腺体区、继之腺体有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1)浅表性胃炎: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全层性粘膜炎系指炎性细胞向深处发展累及腺体区,但腺体基本保持完整。
(2)萎缩性胃炎:炎症进一步发展引起腺体、萎缩、消失,粘膜变薄。随之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泌粘液能力。
(3)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胃腺体细胞发生形态变化,出现;①肠腺化生;②假性幽门腺化生;③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病儿,6个月。因便秘,食欲差,嗜睡,反应迟钝来诊。查体:体温:35.5℃,脉搏:100次分,呼吸:30次分,皮肤粗糙,干燥,头大,颈短,眼距宽,鼻梁宽平,腹胀,脐疝。 为明确诊断应做哪

下一篇:腹部皮下脂肪减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