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挂证”乱象:网上售卖明码标价?口腔医师证书挂靠俗称口腔医师“挂证”,是指口腔医师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非工作机构名下,以获取相应报酬的行为。
“挂证”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执业资格实行单位注册,相关单位要想合法运营,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注册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有资质的人员相对紧缺。
近年,“挂证”不法行为已从地下转移到网上,公开售卖,明码标价,由此,“挂证”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市场。
“主治出租不到场5.5万不到场40岁”,上面这段文字,出现在一个400多人的牙医群内。
这段文字无标点、无解释、前言不搭后语,在外行人看来,像密语,但内行人看来,一目了然,这就是“挂证”广告。
一位口腔科医师向大河健康报记者解释说,多年来,这种广告大行其道,虽然违法,但已成公开的秘密。这条广告的语言习惯,是口腔行业都熟悉的套路,内行人一看就懂。它的意思是:出租一个主治医师证,此人40岁,人不到场工作,价格是每年5.5万元。
记者注意到,这个口腔医师学习群原有成员500人,但混进了大量器材厂商的推销人员,他们毫无顾忌地滥发广告。
此前,群主曾连续三次发言,禁止乱发广告的行为,也在三天内将90余人清除出群,但各类广告还是禁不住。发广告者无所顾忌,其中一条广告的内容是:“租赁、挂证类:为各种执业医师提供外挂靠证件业务,急需外科证,影像证,皮肤证,美容皮肤主诊证,整外证主诊证,现有皮肤证,内科证做法人的,影像中级证,五官科证中级证,妇科证,整形外科主诊证,中医副高证,妇产科副高证。修改执业医师证范围。”
一位口腔科医师告诉记者,“挂证”行业涉及专业面极宽,包含内科、外科、妇科、皮肤、整形、影像等专业,承揽此项业务的人办事能力也极强,能帮人“修改执业医师证的执业范围”。
记者联系了一位“挂证”行业的从业人员。据他介绍,目前“挂证”市场需求旺盛,他们的客户涉及河南、河北、山东、浙江、四川、云南、江西、福建、安徽、广东、陕西等10余省份。他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女性口腔副主任医师,不到场工作,租金是每年6万;一个74岁的女性口腔医师,专业等级较高,年资较深,有资格做法人和机构负责人,租金是每年6万,不限地区。该从业人员最后发来微信文字:“口腔主治多点执业,有多少要多少,8000元一年。”他的意思是,主治医师证每年租金价格偏低,但需求量更大,有多少要多少。
记者询问:如果这样的证租出去了,用于登记注册口腔机构,持有证件者不到场工作,那他不过是个“影子”,实际运营者是否具有资质,不就无人知晓了?如果我们去口腔门诊部看牙,表面上这家机构有执业医师,但这个医师也可能是个“影子”,给患者看牙的医生是否具有资质,不是也无人知晓?
受访的口腔医师说,行业有需求,主管部门不作为,时间久了,大家就见怪不怪,这个“地下产业”也就大行其道了。
早在10年前,“挂证”就是各类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医疗行业,建筑行业、会计行业、医药行业、教育行业等都存在。
一位口腔医师回忆说,10年前,他的亲属想开办口腔诊所,曾经租过一本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每月给证书所有者500元租金,后来诊所开起来了,他连续付了好几年的租金,最终自己考了证,才结束“租证生涯”。从500元到5万多元,10年间,口腔医师“挂证”价格上涨了很多。
一位口腔机构职业经理人给记者介绍了“挂证”的“供求关系”,他说,根据现行法规,要开办口腔医疗机构,必须具有依法认定的执业资格证,对机构法人、负责人、从业者的资质都有要求。随着口腔机构越来越多,口腔执业医师就显得越来越稀缺。
如果聘用一位口腔医师到场工作,就会增加门店的运营成本,所以一些口腔机构通过变通的办法,就是租证、挂证,既在表面上符合了开店的要求,又节省了成本。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医师而言,一证多挂,既能多捞钱,又不需要定时定点去上班。这样一来,医师与口腔机构老板一拍即合、各取所需,都可获取不法利益。
2012年,原卫生部一位官员在一次论坛发言中介绍:“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和口腔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口腔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741人发展到目前的11万余人。”
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王兴在公开场合发言:“中国有14亿人口,按每4000人配比1名口腔医生计算,全国应该有32万名,而现在只有20万名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拥有口腔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数是20万左右,缺口约为12万。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公立综合医院和专业口腔医院达到1.8万家,民营口腔医院和口腔诊所为8万家,线万。这组数字展示出的一个现状是:牙医数量稀缺。
如何治理口腔医师“挂证”大行其道的问题?一位口腔行业资深专家表示,如果说10年前医政执法人员因人力有限无法全面监管,尚可理解,但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都可实现联网,为什么“医生资格证”不能打破“信息壁垒”?
这位专家介绍,在如今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的时代,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如果还沿袭过去的监管方式和惯性心理,不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分享机制,打破彼此的“信息壁垒”,就很难摸清监管对象的情况。
“现行法律对‘挂证’行为仅仅是严令禁止,并没有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从相关部委的处理结果来看,通常也只是对少数违规者处以吊销注册执业证书、撤销注册等行政处罚,对整个灰色市场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陈雪说,违法成本低、处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挂证”行为大行其道。
对此,一位律师建议,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加大力度去核查企业资质及持有相关证书员工是否在职,不要把监管停留在“纸面上”;另一方面,需加大对“挂证”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使得查处“挂证”能起到“杀鸡儆猴”的威慑力。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遏制“挂证”问题。2017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多部门联合治理“挂证”问题。2018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方网站曝光“挂证”行为黑名单,同时指出,将保持打击“挂证”行为的高压态势。
河南省卫生计生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联合公安部门先后开展“六月风暴、八月风暴、岁末风暴、四季严打、百日会战、秋风行动、跨年行动、春雷行动”,采取雷霆之势,保持高压态势,对非法行医重拳出击、露头就打,累计查处无证行医案件5063例,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1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