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题目及答案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医德医风 1.三次腹痛来就诊不能缓解,第四次来看你的门诊,情绪激动你该怎么办? (首先,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疾病的诊断要一个过程,需进一步检查寻找证据;同时告诉下一步要做的 诊疗措施,让病人心中有数。如若不行,请示上级医生解决。) 2.男医生检查女病人 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敏感部位,要有一位女医生陪同,注意遮蔽 不得和女病人过分攀谈,聊天。 不得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过分的检查。) 3.门诊接待黄疸病人要注意什么?(要让其到专科门诊就诊) 4.如果肝腹水的患者,腹腔穿刺得到血性液体后,患者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你该如何回答患者?(安 慰,告知家属,通知上级医生) 5.一年轻病人,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怀疑自己的了肿瘤,你如何解释? 6.女性,腹穿出现血性腹水,患者担心癌症,情绪低落,你如何解释? 7.心悸病人找你如何办? 8.急性心衰体查时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查体是否完整,可先进行必要的查体,而不是要求病人 平卧完成所有的内容。因为这样平卧过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还要注意防止感冒,男女病人检查时注意 保护隐私。) 9. 如何检查患者胸部? 10.你成功抢救了误服农药的儿童,如何对他的家长解释? 11.老年人导尿如何向家人交代? 12. 疑似非典病人,如何向家属交代病情 (1.这是传染病,需要隔离 2.该病可治、可防 3.要家属地址,确诊 侧隔离 4.交代病情,有可 能恶化 5.家属一旦出现类似症状立刻就诊) 13. 被病人家属打了该怎么办?-----告诉他不能打人,请人证明你被打了 二、多媒体 心音:心包摩擦音、房颤、心尖区收缩期杂音,伴腋窝传导、舒张期杂音 肺听诊:呼气相哮鸣音、湿罗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湿罗音、正常呼吸音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急性心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早、房早、三度房室阻滞、心肌缺 血、窦性心动过速、右室肥大 X 线:骨折,胃癌(同时有龛影和充盈缺损)、右侧胫腓骨骨折、右侧大量胸腔积液、普大心、肠梗阻、 正常腹部平片、转移性肺癌、结核球、膈下游离气体、左上肺浸润性 TB、左肺下叶肺癌、肺炎、消化道 穿孔、梨形心 1 正常心电图 窦性心律 心率:70 次/分 PR 间期:0.16 秒 QT 间期:0.33 秒 PⅠⅡ↑ aVR↓ QRS 时间:0.10 秒 ST-T 无异常偏移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1、提前出现的 P‘-QRS-T 波群 2、房性的异位 P 波与窦性 P 波不同 3、P‘-R 间期≥0.12S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 P-R 间期的两倍, 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3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 群,时限0.12S,其前无 P 波,继发 S-T 段与 T 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2、联律间期恒定 3、代偿间期完全 4、室早可以孤立或规律出现、形成二联律(左图上)、三联律、 成对室早(左下图)。 5、在同一导联内若出现不同形态的室早为多形或多源性室早。 4 A 图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频率 100 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范围内。 B 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征] 1、频率60 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范围内。 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在无法判定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时的统称。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 QRS 波群(160~220 次/分),QRS 波群时间、 形态正常,如合并室内阻滞、预激或室内传导差异,则 QRS 增宽变形, 应与室速鉴别。 [心电图特征] 1、心室律 150~250 次/分,节律规则。 2、QRS 波群形态时间正常(差传除外) 3、逆行 P 波(在Ⅱ、Ⅲ、aVF 倒置,aVR 直立) 4、起始突然,常由一个房早触发,下传的 P-R 间期显著延长。 6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 [心电图特征] 1、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 f 波代替,频率 100~160 次/ 分。 2、心室律极不规则,频率 100~160 次/分。 3、QRS 波群大部分正常。如宽大畸形为室性差传。 7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超过正常最高限度(正常 P-R 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年龄有关), 一般>0.20 秒。 8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 R 波后,P-R 间期缩短,继之又延长,周而复始。 9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规律的窦性 P-P 中,突然有一长间 歇与短 P-P 成倍数关系。 10 Ⅲ°房室传导阻滞 1、P-P 间期相等,R-R 间 2、P 与 R 无固定时间关系(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 正常,表示心室起搏 起搏点在心室。 期相等 P-R 间期不等) 点在交界区;QRS 增宽变形 ,表示 右心房肥大 Ⅱ、Ⅲ、aVF 导联 P 波 该 P 波又称“肺型 P 波” V1 高尖,电压≥0.25mV,常见于肺心病, 导联 P 波正向、电压≥0.2mV 12 左心房肥大 P 时间0.11 秒 P 双峰、峰距0.04 秒 常后峰>前峰 PV1 终末电势超过-0.04 毫米·秒 狭窄,又称“二尖瓣 P 波” 该类型 P 波常见于二尖瓣 13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 、 胸 导 联 R/S 比 例 异 常 V1R/S≥1 或/及 V5R/S≤1 3 、 RV11.0mVRV1+SV5 > 1.2mV 4、V1VAT>0.03 秒 5、ST-T 异常 14 左心室肥大 1、电压改变: RV5>2.5mV RV5+SV13.5mV (女 RⅠ+SⅢ2.5mV R aVL1.2mV 2、 V5 VAT0.05 秒 3、ST-T 改变 )4.0mV (男) 15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复极过程,产生 ST-T 改变 血常规 16 心肌梗塞急性期 异常 Q 波+损伤型 ST 抬高 T 波可直立或逐渐 倒置 项目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参考值 临床意义 男:(4.5-5.5)×1012∕L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RBC 女:(4.0-5.0)×1012∕L 生理性↓:生理性贫血 新:(6.0-7.0)×1012∕L 病理性↑:相对↑-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 男:120-160g ∕L 绝对↑-代偿性红细胞增加(肺心等) Hb 女:110-150g ∕L 真性↑-线g ∕L 病理性↓:病理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压积) HCT 男:40℅~50℅ PCV 女:35℅~45℅ 平均红细胞容 红积 MCV 细 胞 平均红细胞血 平 红蛋白含量 MCH 均 值 平均红细胞血 红蛋白浓度 MCHC 82~95fl 27~31pg 320~360g ∕L ↑: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见于贫血患者 大细胞性贫 正常细胞 单 纯 小 细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血 性贫血 胞性贫血 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白细胞计数 WBC 中性粒细胞 N 白 细 胞 淋巴细胞 L 分 类 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M <15℅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晚期 50﹪~70﹪ 病理性↑: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 病理性↓:某些感染(伤寒、病毒)、再障、脾亢、某些理化因素 损害、某些免疫性疾病 ↑:某些急性传染病(风疹、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等)、 20﹪~40﹪ 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0.5﹪~5﹪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伤寒、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0﹪~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线﹪ ↑:某些感染(结核、伤寒、心内膜炎) 血小板 项目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比积 参考值 临床意义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术后、脾切 PLT (100-300)109∕L 除后(一时性) ↓:血小板生成障碍(白血病、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多(ITP)、 脾亢、系统性红斑狼仓(SLE)、血小板消耗过多(DIC) PCT 0.1﹪~0.28﹪ ↑: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 ↓: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9.4~12.5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18﹪ PLT↓,MPV↑:骨髓自身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巨核细 胞数及大小↑。 PLT↑,MPV→: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 PLT↓,MPV↓:骨髓抑制性疾病(骨髓纤维化、再障、骨髓瘤、AIDS 等) PLT→,MPV↓: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某 些血红蛋白病 ↑: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 综合症、血栓性疾病 血糖 项目 空腹血糖 Glu 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参考值 3.9~6.4 mmol∕L(70~120mg∕ dl) ↑:轻度增高:7.3~7.8 mmol∕L 中度增高:8.4~10.1mmol∕L 重度增高:>10.1 mmol∕L ↓:轻度↓:3.4~3.9mmol∕L 中度↓:2.2~2.8mmol∕L 重度↓:<1.7mmol∕L #<6.0 mmol∕L(正 常) #≥6.0 mmol∕L~ <7.0 mmol∕L #0.5—1h:7.8~8.9 mmol∕L. <11.1mmol∕L #2h : <7.8 mmol∕L #3h :恢复到空腹血糖水平 临床意义 ↑: 1.糖尿病:#≥7.0 mmol∕L: 2.其他内分泌疾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 3.应急性高血糖: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 4.药物性:噻嗪类利尿药 ↓:1.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细胞瘤 2.缺乏抗胰岛素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 长激素等 3.严重的肝脏疾病 4.生理性血糖降低:饥饿、剧烈运动后 1.糖尿病的诊断: 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 2HPG≥11.1 mmol∕L 空腹血糖 7.0 mmol∕L 2.糖耐量降低:2 型糖尿病、痛风、肥胖症、甲亢 3. 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胰岛 B 细胞瘤 尿常规 项目 尿量 颜色 气味 参考值 1000~2000ml∕24h 无尿:<100 ml∕24h 少尿:<400 ml∕24h, 或持续<17 ml∕h 多尿:>2500 ml∕24h 临床意义 ↓:肾前性:休克等有效循环血容量↓ 肾性肾衰竭: 肾后性: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 假性少尿:膀胱尿潴留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 精神性多尿 酸碱度 比重 pH 5~8 SG 1.015~1.025 蛋白质 葡萄糖 酮体 Pro 定性:(-) 定量:≤0.15g ∕24h 定性:(-) G lu 定量:<2.8mmol ∕24h Ket (-) 尿胆红素 Bil 尿胆原 Ubg 亚硝酸盐 Nit 尿白细胞 Leu 尿潜血试验(RBC HB)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 (-) (-) <25∕μ l ≤10∕μ l 细胞 管型 红细胞 <3∕HP,>3∕HP:镜下血尿 白细胞 <5∕HP 细胞管型、颗粒管型…… ↑: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尿路感染 ↓: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糖尿病 ↓: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 功能性蛋白尿:剧烈的运动、竟声、精神紧张 体位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溢出性;肾性;肾后性 血糖增高性尿糖:饮食性尿糖;糖尿病 血糖正常性尿糖:家族性尿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酮症、中毒、服 用某些减糖药 溶血性黄疸: Bil -,Ubg + 肝细胞性黄疸:Bil +,Ubg + 阻塞性黄疸: Bil +,Ubg -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10∕μ l: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结石等 血清电解质 项目 血钾 阳 离 子 血钠 参考值 临床意义 低钾血症: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 丢失过多(呕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等); 正 常:3.5~5.3 mmol∕L K+ 低血钾:<3.5 mmol∕L 胰岛素和葡萄糖同时使用→血清钾进入细胞。 高钾血症:摄入过多 高血钾:>5.3 mmol∕L 排泄困难 细胞内钾大量释放 低钠血症: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 丢失过多:消化道失钠:呕吐;肾性失钠:肾小管重吸收障 正常:135~145 mmol∕L 碍等;体表失钠,烧伤 Na+ 低钠血症:<135 mmol∕L 高钠血症:摄入水分不足 高钠血症:>145 mmol∕L 肾性失水:渗透性利尿 体表失水:大量出汗 肾小管重吸收↑ 血钙 血氯 阴 离 子 血无机磷 血清铁 血清总铁结合力 血脂 项目 血清总胆固醇 血清甘油三脂 低钙血症: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需要增加:如孕妇 正常:2.25~2.58 mmol∕L 肾脏疾病 低钙血症:<2.25 mmol∕L C 2+ a 或<9mg∕dl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高钙血症:摄入过多, 高钙血症:>2.58 mmol∕L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或>11mg∕dl 服用维生素 D 过多, 骨病及某些肿瘤 低氯血症: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 正常:96~108 mmol∕L 丢失过多:消化道失钠长期呕吐、腹泻;肾性失氯 Cl- 低氯血症:<96 mmol∕L 摄入水分过多:尿崩症 高氯血症:>108 mmol∕L 呼吸性酸中毒 高氯血症:高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呼吸性酸中毒 低磷血症: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磷转移至细胞内 正常:0.97~1.61 mmol∕L 丢失过多:血透 低磷血症:<0.97 mmol∕L P2- 或<3mg∕dl 其他:甲旁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中毒等 高磷血症:甲旁减 高磷血症:>1.61 mmol∕L 肾衰酸中毒 或>5mg∕dl 维生素 D 过多 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 男:11~30μ mol∕L ↑:肝细胞损害、血液病、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女:9~27μ mol∕L ↓:缺铁性贫血 男:50~77μ mol∕L 女:54~77μ mol∕L 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女青年和孕妇↑ 病理性变化:↓:转铁蛋白合成减少:肝硬化等 ↑:转铁蛋白合成增加:缺铁性贫血、孕妇后期、急性肝炎 参考值 临床意义 <5.17 mmol∕L(<200mg∕dl):合适水平 生理行变化: 5.17~6.47 mmol∕L(200~250mg∕dl):轻度↑(边缘水 病理性: TC 平) ↑:原发性的高胆固醇血 ≥6.47mmol∕L(≥250mg∕dl):高胆固醇血症 症和高脂血症(同下) ≥7.76mmol∕L(≥300mg∕dl):严重高胆固醇血症 ↓:(同下) ↑:原发性的高脂血症 0.56~1.7 mmol∕ TG 继发性的:甲减、糖尿病、肾病综合征 L ↓:严重的肝脏疾病、肾上腺功能减退、甲亢 血 高密度脂蛋白 清 脂 蛋 低密度脂蛋白 白 HDL-C LDL-C 0.94~2.0 mmol∕L ↓与 TG 呈负相关(冠心、动脉硬化、糖尿病……) 2.07~3.12 mmol∕L 3.15~3.61 mmol∕L:边缘 ↑ ≥3.61mmol∕L:↑ ↑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脂蛋白(a) LP(a) <300mg∕L ↑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功能 项目 血清肌酐 参考值 临床意义 男 : 44 ~ 133μ mol ∕ L(0.5 ~ 1.5mg ∕ 不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 dl )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任何导致肾小球降低的疾 Cr 女 :70 ~ 106μ mol ∕ L(0.8 ~ 1.2mg ∕ 病。如:急慢性肾衰) dl ) 血清尿素氮 BUN 2.9~8.2mmol∕L(8~23mg∕dl)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肾前性:1.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 发热等;2.肾血流下降(脱水、休克、心衰) 肾性:急慢性肾衰 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血清尿酸 UA 90~420μ mol∕L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 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 肾功能损害性疾病 中毒(如:氯仿、四绿化碳、铅)和子痫 肝功能 项目 血清总蛋白 STP 蛋 白 清(白)蛋白 A 质 功 球蛋白 G 能 检 查 比值 A∕G 胆 血清总胆红 STB 红素 素 血清结合胆 CB 代 红素 谢 比值 CB∕STB 参考值 临床意义 60~80g∕L 40~55 g∕L 20~30 g∕L 1.5~2.5:1 5.1~17.1μ mol∕L(0.3~1.1mg∕ dl) 1.7~6.8μ mol∕L(0.1~0.4mg∕ dl) 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 备功能 1.STP 、A↑:血清水分↓,总蛋白和白蛋白 浓度升高 2.STP 、A↓:①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② 营养不良;③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④消 耗增加(甲亢、晚期肿瘤) 3. STP 、G↑:主要为 M 蛋白血症 4. G↓:①生理性(如;小于 3 岁的幼儿)② 免疫功能抑制③先天性的低 γ 球蛋白血症 1. 34.2>STB>17.1μ mol∕L:隐性黄疸 34.2~171μ mol∕L:轻度黄疸 171~342μ mol∕L:中度黄疸 STB>342μ mol∕L:高度黄疸 2. STB<85.5μ mol∕L:溶血性黄疸 检 查 血清非结合 UCB 胆红素 血 清 丙氨酸氨基 5~25 卡门单位(比色法) 氨 转移酶 ALT(GPT) 5~40U/L(连续检测法) 基 转 移 天 门 冬 氨 酸 AST(GOT) 8~28 卡门单位(比色法) 酶 氨基转移酶 8~40U/L(连续检测法) STB<171μ mol∕L:肝细胞黄疸 STB>171μ mol∕L:阻塞性黄疸 3. CB∕STB<20℅: 溶血性黄疸 20℅~50℅: 肝细胞黄疸 >50℅: 阻塞性黄疸. 增高具有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 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 2.心肌损害: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3.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 4.药物和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酒精 性肝炎(AST 升高更明显) 碱性磷酸酶 ALP 1.连续检测法:成人:40~110U/L, 1.生理性升高:生长期儿童、妊娠中晚期 儿童:<250 U/L 2.病理性升高: 2.比色法:成人:3~13 金氏单位 肝胆疾病:主要为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儿童:5~28 金氏单位 骨骼疾病 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 (γ -GT) 1.连续检测法:男性:11~50U/L, 增高具有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女性:7~32 U/L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2.比色法:男性:3~17 U/L 3. 药物和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酒 女性:2~13 U/L 精性肝炎 血气分析 项目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 PaCO2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判断肌体是否缺氧及程度 10.6~13.3KPa(80~100mmHg) <60 mmHg(8KPa):呼吸衰竭 <10.6 KPa(80mmHg);缺氧 <40 mmHg:重度缺氧 <20 mmHg:生命难以维持 1.结合 PaO2 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 PaO2<60 mmHg,PaCO2<35 mmHg:Ⅰ型呼吸衰竭 PaO2<60 mmHg,PaCO2>50 mmHg:Ⅱ型呼吸衰竭 2. 判断有否有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 PaCO2>6.67 KPa(50 mmHg):呼吸性酸中毒 PaCO2<4.67 KPa(35 mmHg):呼吸性碱中毒 4.67~6.0KPa (35~45mmHg) 3. 判断有否有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代谢性酸中毒:PaCO2↓,可减至 10 mmHg 代谢性碱中毒:PaCO2↑,可升至 55mmHg 4.判断肺泡通气状态 二氧化碳产生量(VCo2)不变 PaCO2↑肺泡通气不足 PaCO2↓肺泡通气过度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血液酸碱度 pH 碳酸氢 实际碳酸 氢根 AB 根 ( HCO3 -) 标准碳酸 氢根 SB 全血缓冲碱 BB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剩余碱 BE 95℅~98℅ 7.35~7.45 <7.35: 失代谢酸中毒(酸血症) >7.45:失代谢碱中毒(碱血症) 22~27 mmol∕L 是动脉血在 38℃、PaCO25.33KPa SaO2100℅条件下,所测的 HCO3 -含量。AB=SB 是血液(全血或血浆)中一切 具有缓冲作用的碱(负离子) 的总和 45~55mmol∕L 呼吸性酸中毒:HCO3-↑,AB>SB 呼吸性碱中毒:HCO3-↓,AB<SB 代谢性酸中毒:HCO3-↓,AB=SB<正常值 代谢性碱中毒:HCO3-↑,AB=SB>正常值 代谢性酸中毒:BB ↓, 代谢性碱中毒:BB ↑ 22~31 mmol∕L 临床意义与 SB 相同 ±2.3mmol∕L 临床意义与 SB 相同 BE 为正值时,缓冲碱(BB) ↑ BE 为负值时,缓冲碱(BB)↓ 脑脊液 项目 颜色 一 般 透明度 性 凝固物 状 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清晰透明 不会出现凝快或薄膜 临床意义 红色:穿刺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陈旧出血、脑脊髓肿瘤、黄疸患者 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所致,如:化脓性脑膜炎 微绿色:绿脓杆菌感染所致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阳性:1.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脑膜炎、出血、中毒 蛋白定性试 Pandy 阴性 验 2.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脊髓肿瘤、粘连等 3.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如:神经性梅毒、多 蛋白 化 质检 蛋白定量试 学查 验 检 查 蛋白电泳检 测 成人:0.2~0.45g/L 儿童:0.2~0.40g/L 发性硬化症 与蛋白定性(同) 成人:2.5~4.5mmol∕L 脑脊液葡萄糖减少: 葡萄糖检查 脑 脊 液/ 血浆 葡 萄糖 比 1.化脓性脑膜炎;2.结核性脑膜炎;3.脑膜肿瘤、其他脑 率﹦0.3~0.9 膜炎; 氯化物检查 酶学检查 细胞计数 显 微 镜 分类 检 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120~130mmol∕L 脑脊液氯化物减少: 主要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成人:(0~10)×106/L 儿童:(0~8)×106/L 细胞增多: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3.脑寄生虫病 4.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淋巴细胞:70℅ 单核细胞:30℅ 浆膜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 漏出液 非炎性积液: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晚期肝硬化 原因 2.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慢性充血性 心力衰竭 3.淋巴管阻塞:丝虫病 淡黄,浆液性 颜色 一般性 状 透明度 清晰透明或微浑 渗出液 炎性积液: 1.感染性:化脓性细菌、分支杆菌、病毒、支原体等 2.非感染性:外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恶性肿瘤、 风湿性疾病 不定,可为: 1.血性:恶性肿瘤、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风湿性及出 血性疾病等 2.脓性:化脓性感染 3.乳糜性:淋巴管阻塞、脂肪变性细胞 多浑浊;因含有大量的细胞、细菌 比重 <1.018 >1.018:因渗出液含有大量的细胞及蛋白、 凝固性 不易凝固:因含纤维蛋白少 易自凝:渗出液含有纤维蛋白、细菌、组织裂解产物 化学检 查 粘蛋白定性 试验 蛋白定量试 验 阴性 <25g/L 阳性 >30g/L 葡萄糖测定 与血糖相近 乳酸测定 酶活性测定 癌胚抗原测 定 细胞计数 <100×106/L 显微镜 检查 细胞分类 脱落细胞检 查 寄生虫检验 细菌学检查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阴性 低于血糖水平 >500×106/L 急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慢性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 可找到病原菌 第三站考试内容 第 8 部分 心电图 第 1 节 正常心电图 1. 平均心电轴的常规测量方法? 通常可根据肢体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以估测心电抽的大致方位:若 I、Ⅲ导联 QRS 波的主波均为正向波,则可推断为正常心电轴(0 一 90 度);若 I 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有 偏;若Ⅲ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左(上)偏。此处,还可改变取其他二个互相直交的导联, 例如 I 导联与 aVF 导联以判定之,其结果大致相仿,但并不完全相同。 为了获得较精确的检测结果,尚可采取下述方法以判定心电轴。①作图法:可以根据 I、Ⅲ导联 QRS 波群的波幅的实测结果(正向与负向波的代数和),用作图法根据 I、Ⅲ导联的相应幅度处分别作两垂直线 相交,即可测得额面平均心电轴角度。②查表法:较作图法更为简便的方法是按 I 导联及Ⅲ导联正负波 幅值代数和的二个数值,从一专用的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电轴。 2. T 波的意义。波型特点及正常值? 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 ST 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较大且占时较长的波。正常值(1)方向: 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和 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 一 V 6 导联向上,aVR 向下,Ⅲ、 aVL、aVF、Vl—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 Vl 的 T 波向上,则 V 2 一 V 6 导联就不应再向 下。 (2)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Ⅲ、avL、avF、V1—V3 导联外,T 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 R 波的 1/l0。T 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 1.2—1.5mV 而尚属正常。 3. P-R 间期的意义及正常值? P—R 问期为 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 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 过缓的倩况下,P—R 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 0.22s。 P—R 间期包括激动通过结间束,加上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及希氏束的时间。若 P—R 间期增长而 P 波并不增宽(在 0.11s 以内),便表示激动在房室结及房室束中有过长的停滞。在正常的心率下,成年 人的 P—R 间期一般是在 0.12s 至 0.20s 之间。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其 P—R 间期可能相应 地减短。例如成年人的心率,如果每分钟是 l00 次,其 P—R 间期便不应超过 0.19s。如 P—R 问期过 短或过长,则应注意检查各导联中 P 波的形态、P 波与 R 波的关系及 QRS 的宽度,以辨明是否有交界 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脱节、预激综合征等 4. QRS 波的意义及正常值? 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 0.06-0.10s,最宽不超过 0.11s。 5. Q 波及 ST 段的正常值? 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 正常的 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不应超过 0.05mV; ST 段上升在 V1-V2 导联不超过 0.3mV,V2 不超过 0.5mV,V 2—V5 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 0.1mV。 第 2 节 房性期前收缩 1. 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1.提前出现的房性 P’波,P’形态与同导联的窦性 P 波有一定差异。 2.P’-R 间期一般在 0.12—0.20s。 3.P’波之后的 QRS—T 可有三种表现: (1)P,波之后的 QR5—T 波群正常(与同导联窦性激动的 QRS—T 一致),最常见。 (2)P’波之后的 QR5—T 波群变形,称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3)P’波之后无 QRS—T 波群,称未下传性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早未下传。 4.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第 3 节 室性期前收缩 1.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T 波群,QRS 时间≥0.12 秒,T 波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 (2)其 QRS 前无相关的 P 波; (3)代偿间歇完全。 3. 何为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之后常伴随一个长的间歇,称代偿间歇。若联律间期与代偿间偿之和恰好等 于两部的窦性周期,称代偿间歇完全,若小于两倍,则代偿间歇不完全。 第 4 节 窦性心动过速 1.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1)P 波为窦性(Ⅱ、Ⅲ、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心率快时 T—P 融合。 (2)成人窦性 P 波频率,100 次/分。一般在 100—150 次/分,很少超过 160 次/分以上(青少年 及儿童偶尔可达 200 次/分,少数幼儿甚至可达 230 次/分)。 (3)P—R 间期≥0.12 秒。 (4)P—P 间期之差≤0.12 秒。 2. 何为窦性 P 波? 窦性 P 波 窦房结发出激动传人心房,引起心房除极产生 P 波。 窦性 P 波的方向,I、n、Ⅲ、aVF 导联直立,avl{导联倒置。 3. 何为窦性心律? (1)窦性 P 波规律出现在 3 次以上(1、Ⅱ、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频率 正常成人 60—100 次/分,婴儿 110—150 次/分,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 (3)同一导联 P—P 间距之差≤0.12 秒。 (4)每个窦性 P 波之后继有 Qn5 波群,P—R 间期≥0.12 秒 第 5 节 窦性心动过缓 试述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征。 1. P 波为窦性(Ⅱ、Ⅲ、aVF 导联直立,aVF 导联倒置)。 2. 正常成人窦性 P 波的频率60 次/分,一般在 40-60 次/分,偶尔可漫至 35 次/分。 3. P-R 间期≥0.12 秒。 窦性心动过缓常伴窦性心律不齐,亦可出现逸博性心律。其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少数是由窦房给本身发生了病变所致。 第 6 节 房扑、房颤 1.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 (1)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即心房扑动波。F 波特点是;外形相同,大小一致,快速规则的锯齿 状波,频率为 250-350 次/分。F 波在Ⅱ、Ⅲ、aVF、V1 导联中最为明显。F 波之间密切衔接,无等电 位线)QRS 波群形态和时限是室上性的,一般不增宽,当心房扑动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 波 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3)室率可快、可慢、可规则或不规则,这取决于心房向心室的传导比例。 2.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1)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心房行颤波)。f 波的特点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间隔不等、不规 则的细小波。频率一般在 350-600 次/分,f 波这间无等电位线存在。fi 波一般在 V1 导联及Ⅱ、Ⅲ、 aVF、导联最清楚,其余导联的 f 波较少,甚至看不见。QRS 波群为室上性能般不增宽。当伴有束支传 导阻滞、预缴综合征或室性早搏时,出现 QRS 波群增宽变形。 (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在 100-180 次/分,称为慢率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 180 次/分以上时, 称为极速型心房颤动。 3. 心房颤动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心房颤动合并室性早搏的鉴别? 1)前者多发生在心室率较快时;后者常发生在心室率较慢时。 2)前者多紧跟长 P-R 间期后发生(即长-短周期现象);而后者无此现象。 3)前者无固定的配对间期;而后者多有固定的配对间期。 4)前者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呈三相波;而后者多呈二相波。 5)前者其后多无类代偿间歇;后者其后多有类代偿间歇。 6)前者多发生在尚未被洋地黄控制的快速形心房颤动时,且心电图上无洋地黄中毒或作用的表现; 后者多在洋地黄中毒时发生,且常有洋地黄中毒或作用的心电图表现。 7)前者停用洋地黄后增多;后者停用洋地黄后则减少。 第 7 节 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 何为文氏现象? Ⅱ度 I 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主干以上房室结区,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有病理性延长(但绝 对不应期延长较轻),房室结区的递减性传导发生阻滞性传导延缓,而使 P-R 间期逐渐递增。而当室上 性冲动落在房石结区的绝对不应期时,即发生阻滞性传导中断,引起心室漏博,发生较长的漏博间歇。 心电图特征: 1) 窦性 P 波,P-P 间距规则。 2) P-R 间期逐渐延长,直到 P 波不能下传而发生 QRS 波群脱落,脱落后的 P-R 间期又为最短 3) 脱落之前 P-R 间期逐渐缩短。 4) QRS 波群形态正常。 以上心电图特征又称为文氏现象,概括地说,即为:P 波规律出现,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 P 波 后 QRS 波脱落,脱落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 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 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1)心房与心室各自激动,呈完全性房室脱节,P-P 及 R-R 间期均等,P-R 间期不固定。 (2)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3)QRS 波群可以正常宽大或畸形,起搏点如位于交界区或希氏束,QRS 波群形态基本正常;如 起搏点位于希氏束以下,则 QRS 波群宽大畸形。 3.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①P-R 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②QRS 波群有间期性脱漏, 阻滞程度可经常变化,可为 1:1;2:1;3:1;3:2;4:3 等。下传的 QRS 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型。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此时 QRS 波群常增宽。 第 8 节 左右心室肥厚 1.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1)QRS 波群电压增高 Rv5 大于 2.5mV;Rv5 大于 4.0mV(女性大于 3.5mV);Ravl 大于 1.2mV; RavF 大于 2.0mV;Rl 大于 1.5mV。 (2) QRS 电轴左偏,大多在-10 以上。 (3) QRS 间期延长大于 0.10s(一般不超过 0.11s),V5 或 V6 的室壁激动时间延长超过 0.05s。 (4) ST-T 改变 STV5、V6、 avL、avF 下移超过 0.05mv,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 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1)QRS 电压增高 Rv1 大于 1.0mv, Sv50.7mV, Rv1+Sv51.2mV; V1 的 R/S1,V5 的 R/S1, Ravr0.5mv。 (2)QRS 的电轴右偏,常超过+110 。 (3)V1 室壁激动时间大于 0.03 秒。 (4)STv1-v3 下移超过 0.05mV,T 波倒置。 第 9 节 典型心肌缺血 1. 冠状 T 波的特点? T 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 T 波。并 且,心肌缺血时 T 波常表现为“易变性 T 波”这种缺血性 T 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 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 缺血性 ST 段的表现? 缺血性 ST 段改变 ST 段降低大于 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 缺血(类水平)型。 3. 典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1.缺血性 T 波改变。T 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 上称为冠状 T 波。并且,心肌缺血时 T 波常表现为“易变性 T 波”这种缺血性 T 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 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血性 ST 段改变 ST 段降低大于 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 血(类水平)型。 3.QT 间期延长 4. U 波导常 在 T 波直立的导联出现 U 波倒置。通常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5. QRS 波群增宽、振幅降低。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影响传导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纤 第 10 节 急性心肌梗死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T 波倒置,倒置的 T 波尖变钝,两支对称,起始角接近终止角。 (2)心肌损伤的心是图特征性改变 ST 段显著移位,出现 ST 段弓背向上抬高,伴有 T 波高耸、直 立。 (3)心肌坏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相应导联出现坏死型 Q 波,可呈 QS 波、QR 波或 Qr 波,坏 死型 Q 波的特点是 Q 波时间大于 0.04s,Q 波深度大于同导联 R 波的 1/4。 2. 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下壁的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民是根据异常 Q 波、ST 段和 T 波改变出现在哪些导联决定 的,其中,异常 Q 波为主要依据。 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异常心电图出现在 V1、V2、V3 前壁心肌梗死的异常心电图出现在 V3、V4、V5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异常心电图出现在 V1、V2、V3 V4、V5 侧壁心肌梗死的异常心电图出现在 I、aVL、V6 下壁心肌梗死的异常心电图出现在Ⅱ、Ⅲ、aVF 第 11 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1)R-R 频率范围 150-240 次/分; 2)QRS 波群呈室上性; 3)R-R 节律绝对均齐; 4)继发 ST-T 改变(继发心肌缺血所致)。 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1. 窦性心动过速 正常成人的频率 100-150 次/分,很少超过 150 次/分。发作前后 P 波相同。呈 渐快、渐慢特点,可受呼吸等因素影响,略不均齐。按压颈动脉窦,使窦率略减慢或停止后又恢复原来 速率。 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突然,频率 150-240 次/分,一般不受呼吸等因素影响,节 律绝对均齐。如能见到 P 波,则为异位 P’波,与发作前窦性 P 波不同;如能发现起止,可见第一个异 位 P’波呈提前出出现,终止于代偿间歇。按压颈动脉窦对其无影响或突然停止。 第 12 节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 心电图特点 (1)连续出现 3 次或 3 闪以上的室性早搏,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间≥0.12 秒),频率在 140-200 次/分,节律均齐或稍不均齐; (2)T 波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 (3)如能发现窦 P,则窦 P 频率较慢,P 波与 QRS 波无关; (4)可见心室夺获或/和室性融合波; (5)具有起止突然的特点,每次以期前收缩的形式开始,以代偿间歇的形式结束。 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的鉴别诊断? 1.QRS 宽大畸形的心动过速,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提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发作时对心脏功能影响不严重。 (2)发作以提前的 P 波开始,P 波与 QRS 波群有关,说明激动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 (3)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节律绝对规整。 (4)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窦性激动的 QRS 波群亦宽大畸形并与发作时形态相同。 (5)按压颈动脉窦时,可能为立即恢复窦律或无反应。 2.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可能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原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2)心动过速发作后迅速出现心衰或休克。 (3)发作以提早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开始,之前无相关 P 波。 (4)R—R 间隔不太规则。 (5)房室脱节,房率室率。 (6)发作间歇时可见同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7)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该特征出现,基本确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8)出现多源、双向及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9)按压颈动脉窦对心率无影响。 3. 你能说出几种类形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平行心律性室速 本型多见于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亦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2)反复型单形性室速 本型室速常因疲劳、情绪激动、失眠所致。 (3)双向性室速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合并洋地黄中毒,尤其是伴低血钾者。 (4)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非阵发性室速) 常见于急性心梗、洋地黄过多、高血钾、心肌炎、完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肌病。 (5)束支折返型室速 (6)多型性室速伴 QT 间期延长(以往称尖端扭转型室速) (7)多形性室连正常 QT 间期 第 13 节 室内传导阻滞 1.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 1) QRS 波群时间延长≥0.12 秒。V1(V2)导联 QRS 波群开始部分正常,终末部分增宽呈 rsR’波 或宽大有切迹的 R 波。 2) V5、I、aVL、Ⅱ、Ⅲ、aVF 导联为 qRs 或 Rs 波,S 波增宽(终末波)。 3) 继发 ST-T 改变(T 波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ST 段移位)。 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 1) QRS 波群时间延长,≥0.12 秒 2) V1、V2 呈现宽大而深的 QS 波呈 rS 波,I、aVL、V5、V6 一般无 q 波和 S 波。R 波宽大,粗 钝有切迹 3) QRS 电轴左偏继发 ST、T 波改变。 3. 引起 QRS 波群增宽的心电图有哪些? QRS 波群时间0.12s,表示室内传导障碍。常见于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等、预激综合征等 第 9 部分 X 线 节 读 X 光片的基本方法 1. 分析影像时应注意什么? 一、注意基本影像观察与照片质量分析 二、注意基本分析方法和诊断思路 三、注意分析诊断结果与诊断依据 祥见参考书 2. 观察分析影像时的基本顺序是什么? 分析 X 线照片时,必须避免主观片面的思维方法,养成全面观察的能力。当拿到照片时,首先必须 注意照片的质量、照相体位及检查方法,然后按一定顺序深入细致地观察,以免注意力集中于照片上最 明显的征象,忽略不明显的但又有重要意义的征象,而引起误诊和漏诊。根据需要,应照不同体位的照 片,还需调阅以往照片或定期复查,从病变演变帮助诊断。 分析 X 线照片上影像,首先应辨别是否正常,而后才能提出异常征象。从这些异常征象中,找到一 个或几个主要征象,与患者现阶段病情有密切关系。对待这些征象,应从其密度、形态、边缘及周围组 织状况等分析,推理归纳,得出诊断。例如肺内大片致密影,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模糊,如果 邻近组 织向患侧移位,则可能是肺不张,如无移位,则可能是肺炎。 只是从照片片象出发,分析归纳,得出的诊断有时还不够正确,还须结合临床资料来作结论。有些 X 线征象具有特征性,例如骨折、气胸、龛影、结石等等。但多数 X 线征只反映病变的基本病理,缺乏 明确的特征。例如肺浸润性病变,可能是肺炎,也可能是结核,必须结合临床加以分析。 第 2 节 正常胸部正位片 1. 正常胸片易与疾病相混淆的软组织有哪些? 正位胸片上易被误认为病变的正常软组织 1. 胸大肌 在肌肉发达的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带可形成扇形均匀致密影,下缘锐利,呈一斜斜 线与腋前皮肤皱褶连续,一般右侧较明显。 2. 乳头及乳头 女性乳房常在两肺下野构成密度增高的半圆形阴影,下外界清楚并与腋部软组织 连续,勿误为肺炎。乳头影为两下肺野圆形致密影,两侧对称为其特点,透视可与肺内病变区分。 3. 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锁乳突肌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影像。 2. 肺门、肺野、肺叶、肺段的概念是什么? 1.肺野 是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份,称为内、中、外带,又分别在第 2、4 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 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及肺纹理 肺门影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投影,肺动、静脉大分支为主要成分。 正常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 2—4 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 I—2cm。3.肺叶与肺段 右叶有上、中、 下三个叶,左叶有上、下两叶。各肺叶由叶间裂分隔。 肺段:肺叶由 2—5 个肺段组成,各有其独立的支气管。正常时,X 线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 3. 纵隔和肺野是如何划分的?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的分区有几种,我们采用九分区法,即 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按纵的和横的方向划两条线,各分为三个部分共计分为九个区。纵的方向分区: ①前纵隔:系胸骨后缘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的间隙,为较透光的倒置狭长的三角形,其中主要 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结。②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范围。③后纵隔障: 食管前缘以后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静脉、交感神经及淋巴结等。横的方向划为自胸骨柄、体 交界入至第四胸椎体下缘划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该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为中纵隔,其下方 至横膈之间为下纵隔。 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份,称为内、中、外带,又分别在第 2、4 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 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第 3 节 大叶性肺炎 1. 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实变期 X 线表现是怎样的? 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致病,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 痛、咳嗽、咯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x 线 小时,其基本 x 线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渗出与实变。自应用抗生素以来,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已 不多见,病变多呈局限性表现。实变期(包括红肝样变期和灰肝样变期) x 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 病变累及一个肺叶,——部分边缘模糊,其中可见透明的支气管影,即支气管气像。病变累及肺段表现 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如累及肺叶的大部分或全部肺叶,则呈大片均匀致密影,以叶间裂为界,边缘 清晰,形状与肺叶的轮廓一致 2. 大叶性肺炎与大叶性肺不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大叶性肺不张 呈均匀性密度增高影,肺叶形态变小,边缘向内凹陷。相邻的肺组织因代偿性气肿 而透亮度增强。下叶不张者横膈升高,纵隔、气管向患侧移位,这与大叶性肺炎有所不同。 3. 大叶性肺炎消散期及干酪性肺炎的 X 线表现怎样鉴别? 干酪性肺炎 与大叶性肺炎消散期难以鉴别。干酪性肺炎多见于右肺上叶,其密度较高,可见大片 实变影中有多处虫蚀样空洞影。同时其他肺野常有播散性结核灶。 第 4 节 肺占位性病变 1. 肺癌分几型?各型的名称及定义是什么? 按照肺癌发生的部位可分成三型 1.中心型 系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即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 2.外围型 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 3.细支气管肺泡型 系指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癌症。 2. 中心型肺癌的主要 X 线.直接征象 ①肺门影增大与肺门部肿块,系由瘤体本身或转移之肿大淋巴结共同组成。②体层摄 影或支气管造影,可显示腔内的充盈缺损或肿块影,同时可见管腔的不规则狭窄甚至闭塞。 2.间接征象 ①局限性肺气肿,系癌肿沿管壁浸润生长,管腔部分通气受阻所致。②肺不张,管腔 被肿瘤完全阻塞所致。表现所属肺叶(段)体积缩小,密度增高的片状影,伴肋间隙窄,纵隔向患侧移位, 膈肌升高。③阻塞性肺炎,支气管腔的狭窄与阻塞,腔内分泌物引流不畅,极易并发无菌性肺炎或继发 细菌感染。 发生于右上叶的中心型肺癌,肺门肿块和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横行“5”状的下缘。 肿块内可形成空洞,表现为内壁不规则的偏心性空洞。 3. 试述外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及 X 线. 早期较小,直径多在 2.0cm 以下,表现为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有时表 现为肺炎样小片状浸润,密度不均匀。呈进行性增大。 2. 直径 3cm 以上,则密度增浓且较均匀,轮廓变清晰有分叶或切迹征象,同时可见短毛刺。 3. 若有空洞,则多呈偏心性,其内壁凸凹不平,较少出现液平面。 4. 近胸膜侧,常可见到因胸膜增厚、皱缩所致的“兔耳征”、“尾巴征”;近肺门侧,则可见到 扭曲增粗的条索状影与肺门相连。 如若淋巴转移,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和纵隔影增宽。 第 5 节 胸腔积液 第 6 节 气胸 1. 试述胸腔积液的分类。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1)少量积液:积液首先聚积于后肋膈角,立位 X 线检查难以发现,用向一侧倾斜 60o 或侧卧位 或加用头高脚低水平 X 线ml 左右的积液。X 线表现为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 均匀致密影。积液量在 300-400ml 以上的积液,立位观显示,外侧肋膈角变钝、填平。或许见到肋膈 角沿侧胸壁有向上延伸的带状影。 (2)中等量积液:液体量较多时,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而积聚于胸腔下部肺的四周,表现为胸下 部密度均匀增高致膈影消失。 (3)大量积液(图 3-39):液体上缘可达第二肋间。一侧胸部显示为均匀浓密影,有时仅肺尖 部透明。并有同侧肋间隙增宽,及膈下降、纵隔向对侧移位。 (二)局限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1)肋胸腔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胸膜炎时,脏层、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 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为包裹性积液。积液多包裹在腋缘或靠后侧胸壁。当转动病人到切线位置时,可 显示从胸壁向胸内凸出的半圆形或纺锺形均匀的浓密影,边缘锐利。 (2)叶间积液(Interlobar effusion)叶间积液可局限于叶间裂,但多与游离性胸腔积液并存, 或系游离性积液进入叶间裂。包裹在叶间胸膜腔者则显长圆形或梭形均匀浓密影,其长轴沿叶间延伸。 液体量多时,可呈球形. (3)肺下积液(Infrapulmonary effusion)聚积在肺底与膈之间的积液为肺下积液。多为单侧, 以右侧多见。因液体将肺下缘向上推移,故 X 线表现为肺下野密度增高,与膈影相续,而上缘呈上突的 圆顶状,易误为膈升高。但肺下积液有以下特点:①“膈圆顶”最高点偏外侧 1/3,肋膈角变深、变 锐;②透视下见肝脏下界位置正常;③仰卧位透视,由于液体流至背部胸腔,表现为患侧肺野密度均匀 增高,同时可见患侧膈顶位置正常。并无真正升高。④向患侧倾斜 60o 时,可见游离积液的征象;少数 肺底胸膜粘连,而液体不能流动,X 线见之如球形影,此时可做超声检查或人工气腹以确定诊断。 (三)脓胸(Pyothorax)急性脓胸表现与胸腔积液相同。慢性者由于胸膜增厚伴多房性包裹性脓 液。常发生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上升等表现。慢性脓胸可累及肋骨,引起骨 膜炎或骨髓炎,亦可伴有支气管胸膜瘘。 2. 试述中等量积液的 X 线诊断。 表现为下肺野均匀致密,肋膈角分完全消失。膈影不清,可出现外高内低的斜线. 试述大量胸腔积液的 X 线诊断。 患侧肺影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部透明,纵隔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4. 叶间积液及肺下积液的主要 X 线表现是什么? 叶间积液 发生在水平裂或斜裂。少量积液,侧位表现为叶间裂部位的梭形致密影,密度均匀,梭 形影的两尖端与叶间裂相连。液体多时则呈球形。斜裂积液表现为尖端向上的三角致密影。 5. 什么是气胸?气胸主要分几类? 胸膜腔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 胸膜腔,称为气胸(pneumothorax)。此时胸膜腔内压力升高,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压缩,静 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 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以便在 X 线下识别胸内疾病,称为人工气胸。由胸外伤、针 刺治疗等所引起的气胸,称为外伤性气胸。最常见的气胸是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者 靠近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肿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称为自发性气胸. 根据脏层胸膜破口的情况及其发生后对胸腔内压力的影响,将自发性气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在呼气肺回缩时,或因有浆液渗出物使脏层胸膜破口自行封闭,不再有空气漏入胸膜腔。胸膜腔内 测压显示压力有所增高,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说明破口不再漏气。胸膜腔内残余气体将自行吸 收,胸膜腔内压力即可维持负压,肺亦随之逐渐复张。 二、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胸膜破口形成活瓣性阻塞,吸气时开启,空气漏入胸膜腔;呼气时关闭,胸膜腔内气体不能再经破 口返回呼吸道而排出体外。其结果是胸膜腔内气体愈积愈多,形成高压,使肺脏受压,呼吸困难,纵隔 推向健侧,循环也受到障碍,需要紧急排气以缓解症状。若患侧胸膜腔内压力升高,抽气至负压后,不 久又恢复正压,应安装持续胸膜腔排气装置。 三、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因两层胸膜间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启,吸气和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患侧胸膜腔 内压力为 0 上下,抽气后观察数分钟,压力并不降低。 6. 气胸的主要 X 线.胸腔内气体将肺压缩,使被压缩肺与胸壁间出现透明的含气区。 2.见不到肺纹理 3.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致密影,呼气时清楚。 4.大量气胸时,肺门出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纵隔向健侧移位,患侧膈下降,肋间隙增宽。 5. 张力性可发生纵隔疝,健侧肺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发生粘连,可见条状粘连影。 第 7 节 典型浸润型肺结核 1. 结核球的 X 线诊断是什么?怎样与肺癌鉴别? 结核球(Tuberculona):为纤维组织包绕干酪样结核病变或阻塞性空洞被干酪物质充填而形成的 球形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多数为单发,少数可多发。多见于锁骨下区,其直径在 2~3cm. 一般表现为球形块状影,轮廓清楚,密度不均可含有钙化灶或透光区,周围可有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 常称为“卫星灶”。 肺结核球 外周型肺癌 发病部位 上叶尖及下叶背段 不定,上叶前段及中叶多见 慢,可数年不变,慢性咳嗽,咳血,进行性增大,数月即可成倍增长, 生长速度及临床特点 低热。 无发热及中毒症状,咳痰中带血丝。 直径 2—5CM,多为卵圆或不规则 直径 1—3CM,多为圆或椭圆形,边 大小、形状、密度、 形,边界模糊,呈分叶或有脐样切 缘锐利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可含有钙 边缘 迹,短毛刺,密度小者淡而不均, 化灶或透光区。 大者浓而较均。 常见近肺门侧呈新月形或厚壁,常见 少见,多为厚壁,内缘凹凸不平, 空洞、卫星灶、钙化 “卫星灶”,呈斑点或条索状,常见 有癌结节。无“卫星灶”,极少有 钙化点、片斑、环状。 钙化。 2. 干酪肺炎的主要 X 线)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①肺段或肺叶的大部分呈致密性实变,轮廓与大叶性肺炎相似,但密度较高。 ②可见大片致密影中有虫蚀样空洞。 ③同肺或对侧肺内播散性病灶。 2)小叶性干酪性肺炎 ①表现为两肺内分散的小叶性致密影。 ②病灶有时与大叶性同时存在,并伴播散灶和虫蚀样空洞。 3. 空洞(厚壁性)如何鉴别诊断? (1)肺癌性空洞 1)上叶前段多见,多在外周部位,发病缓慢,无发热,中毒症状。 2)圆形孤立肿块,偏心不规则空洞,洞壁厚,内缘凹凸不平,可查到癌细胞。 (2)肺脓肿空洞 1)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多见,有急性发病史,高热塞战。 2)在炎性浸润基础上的空洞,与周围肺组织无明显界线)洞壁厚,多有液面,内缘大都光滑,无“卫星灶” 第 8 节 心脏扩大 1.左心房增大的 X 线表现及风心病的二尖瓣狭窄的各房室大小如何改变? 左房增大 主要见于二尖瓣病变,左心室衰竭和一些先心病等。左房增大主要发生在体部,可向后、 右、左及上四个方向增大。 其 X 线)食管中段(左房段)受压向后移位,可有轻、中重度移位。 2)心右缘出现增大的左房弓影,心底部双心房影或双重密度增浓影。 3)心左缘呈四个弓段,即左心耳突出,第三弓形成。 4)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2.心包积液及心肌病的主要 X 线表现是什么? (一)少量积液(200~300ml) 不易发现,侧位胸片可见心影向后增大,下腔静脉影消失。 (二)中等量至大量心包积液 X 线诊断比较容易。①心影增大,心缘上的弧段分界不清;②大血管 影缩短,液体充盈所致。呈烧瓶状;③心包向两侧扩张,由于在膈上的附着点比较固定,所以心膈角变 得非常锐利;④心脏搏动减弱或完全消失;⑤两肺野清晰,有助于和心力衰竭的鉴别。 由于心肌病引起全心增大,以心室扩张为主。X 线征象为心脏向两侧增大,搏动减弱。此型心肌病 与心包积液容易混淆。 3. 右心室增大的主要 X 线征象是什么,见于哪些疾病? 右心室增大的表现如下①右心室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②心腰变为丰满或膨 隆;③相反搏动点下移;④右前斜位,心前缘下段膨隆,心前间隙变窄;⑤左前斜位,心室膈段增长, 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右心室增大常见的原因为二尖瓣狭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心内间隔缺 损和 Follot 四联症等。 第 9 节 正常腹平片 1. 腹平片上实质器官的正常表现是什么? 实质器官: 肝、脾、胰、肾等是中等密度,但借助于器官周围或邻近的脂肪组织和相邻充气胃肠 的对比,于腹平片上,可显示器官的轮廓、大小、形状及位置。正位片在部分患者可显示肝下缘,肝下 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脾上极与左膈影融合,下极较圆钝。而肾沿腰大肌上部排列。 胰腺于平片上不易显示。子宫偶尔显影,位于膀胱上缘上方呈扁圆形软组织影。 2. 空腔脏器在腹平片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空腔器官: 胃肠道、胆囊、膀胱的脏壁为中等密度,依腔内容物不同而 x 线表现不同。胃、十二 指肠球部及结肠内可含气体,于腹平片上可显示其内腔。小肠除婴幼儿可有积气外,一般充满食糜及消 化液,与肠壁同属中等密度,因缺乏对比而不能显示。如胃内有较多固态食物,结肠或直肠内有较多粪 便,由于它们周围有气体衬托,故可显出软组织密度斑片或团块影。结肠分布于腹部四周。膀胱和胆囊 周围有较多脂肪,也可显示部分边缘。 第 10 节 肠梗阻 1. 如何鉴别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 如见到“假肿瘤”征或(和)“咖啡豆”征,空回肠换位,小跨度蜷曲肠袢等征象均提示有绞窄存在, 临床则表现有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以及有腹膜炎或休克征象。 2. 小肠梗阻与结肠梗阻有何不同? 是小肠梗阻还是结肠梗组 如见小肠充气扩张且有液平面,而结肠内无液平面时,即为小肠梗阻, 如小肠与结肠内均有液平面存在,则为结肠梗阻或动力性肠梗阻。钡灌肠可以确诊。 3. 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及 X 线表现是什么? X 线表现(诊断依据):①肠曲胀气程度及排列形式多无病化;②肠曲积气累及大肠与小肠,呈中等 度胀大;③肠内积气多,液体少,液平面较低,也可肠内全是气体而无液面。 第 11 节 消化道穿孔 1. 胃肠道穿孔的主要病因是什么?主要 X 线征象有哪些? (一)胃肠道穿孔的病因 1.消化道溃疡穿孔; 2.消化道肿瘤穿孔; 3.消化道炎症、结核穿孔; 4.消化道外伤穿孔。 ⑴.穿孔穿人腹腔内,可出现腹水、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梗阻等 x 线表现。 ⑵.腹内以游离气腹最为重要: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 离气腹征象。 ⑶.胃肠道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时,气体可进入肾旁,前间隙,并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 现腹膜后间隙积气征象,而腹腔内无游离气体。因此,没有游离气体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穿孔。 ⑷.出现腹水(液)征象,腹脂线模糊,相邻肠曲产生反应性淤积,甚至肠麻痹,并伴有腹膜炎改变。 ⑸.除游离气腹征象出现较早外,其他征象的显示一般需 6 小时以上,应注意复查。 ⑹.穿孔后形成局限性腹膜炎及腹腔脓肿。 2. 腹腔游离气体与假性气腹如何区别? 1.膈下脂肪垫 当其较厚时,立位在膈下区可呈条状透亮影,似气腹征象。仰卧位时其形态不变可 资鉴别。 2.分叶状膈肌 在正位有时可表现为透亮影,很像气腹征象,但于侧位观察膈下却无透亮带。 3.胃泡 胃泡巨大时皮质似气腹,但脾脏上缘不能显示,右膈下亦无游离气体可资鉴别。 4.膈下脓肿或肝脓肿 于膈下或肝区可见包裹性充气影或气液平面,也可误认为游离气体,但膈肌 位置高,动度很弱,转变体位时气影位置不变。 5.间位结肠或小肠 结肠或小肠进入膈下,可在膈下形成透亮带,但其间可见结肠袋影或小肠的环 形影,肝上界亦不能清楚显示。 第 12 节 上(下)消化道造影 1. 上、下消化道造影包括哪些部位? 上消化道造影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 下消化道造影:分为钡剂灌肠造影及口服法钡剂造影,前者为检查下消化道造影,即结肠的基本方 法。 2. 食道有哪些压迹?胃分哪些类型?如何区分? (一):三个压迹。即①主动脉弓压迹;②左主支气管压迹;③左心房压迹。 (二): (1)牛角型胃 位置与张力均高,呈横位,上宽下窄,胃角不明显,多为胖型人。 (2)钩型胃 位置与张力中等,胃角明显,胃下段大至位于髂嵴水平。 (3)长型胃 又名无力型胃:位置与张力均较低,胃腔上下宽如水袋状,胃下极常在髂嵴平面以下, 多见于瘦长型人。 (4)瀑布型胃 胃底呈囊袋状向后倾,胃泡大,胃体小,张力高,钡先进入后倾的胃底,充满后再 溢入胃体,如瀑布一样。 3. 结肠 X 线特征是什么? 结肠 X 线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主要特征是充钡时可见多个大致相等的袋状凸出,称结肠袋。它们之间 由半月襞形成不完全的间隔。结肠袋数目、深浅、大小因人因时而异,横结肠以上较明显,降结肠以下 逐渐变浅,至乙状结肠消失。 第 13 节 肢体骨折正(侧)位片的影像 1. 长骨骨折的基本 X 线. 骨折线 在 X 线片上呈不规则的透明线. 在骨皮质显示清晰整齐的骨折线,而在骨松质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典、错位。 3. 骨干骨折线应同滋养动脉管影区别,干骺端的骨折则需同骺线. 严重骨折骨骼常弯曲,变形。嵌入性或压缩性骨折骨小梁紊乱,甚至骨密度增高,而看不到骨 折线. 骨折的主要并发症是什么? (一)休克 (二)感染 开放性骨折有发生化脓性感染和厌氧性感染的可能。 (三)内脏损伤 1.肺损伤:肋骨骨折可能合并肺实质损伤或肋间血管破裂,引起闭合性、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 血胸或血气胸。 2.肝、脾破裂:暴力打击胸壁下段时,除可造成肋骨骨折外,还可能发生肝或脾破裂,特别在有 脾肿大时更易破裂,形成严重内出血和休克。 3.膀胱、尿道、直肠损伤:骨盆骨折可损伤后尿道和膀胱。既尾骨骨折可能刺破直肠,而致下腹 部疼痛,肛门指检时可有血染指套。 (四)重要动脉损伤 伸直型脓骨韶上骨折的近折端可能伤及脓动脉,股骨跺上骨折的远折端可能伤及 腮动脉,肠骨上段骨折可能伤及腔前或烃后动脉,或该两动脉的脂动脉分支处。 (五)脊髓损伤 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脊往骨折和(或)脱位时,形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六)周围神经损伤 较多见的有上肢骨折可能损伤挠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腓骨小头、颈骨折时, 跨越腓骨颈部的腓总神经常同时受伤。 (七)脂肪栓塞 在成人,若骨干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 内,可以引起肺脂肪栓塞、脑脂肪栓塞等。 (八)坠积性肺炎 骨折病人若长期卧床不起,可以发生坠积性肺炎,可因而丧失生命。应注意功能锻 炼,使病人及早起床行动。对老年病人尤应注意。 (九)褥疮 界截瘫和严重外伤的病人,长期卧床,若护理不周,骨隆突处如骶骨部、足跟部等长期受 压,局部软组织发生血液供应障碍,易形成褥疮。 (十)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的骨折,特别是肘关节,骨膜剥离后,形 成骨膜下血肿。苦处理不当,血肿较大,经机化、骨化后,在关节附近的软组织内可有广泛的骨化,影 响关节活动功能。 (十一)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若末准确复位,畸形愈合后,因关节面不平整,可引起创伤性关节 炎。 (十二)关节僵硬 受伤肢体经长时间固定而不注意功能锻炼时,将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不畅,患肢 组织中有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可使关节内、外组织织发生纤维站连;同时由于关节囊及 周围肌肉的挛缩,关节活动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称关节僵硬。 (十三)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发生后,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切断而致坏死时,称缺血性坏死。常见的有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十四)缺血性肌挛缩 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肢体血液供应不 足或因包扎过紧超过一定时限,肢体肌群因缺血而坏死,终致机化,形成瘫痕组织,逐渐挛缩而形成特 有畸形如爪形手或爪形足,造成严重残废。 3. 脊柱压缩性骨折的 X 线表现是什么?怎样与脊柱结核鉴别? X 线)椎体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 (2)由于断端嵌入,见不到骨折线,反而(因骨小梁中断相互嵌插所致故见不到骨折线。)能见 横形不规则线)椎体前方有分离的骨碎片。 (4)椎间隙正常。 (5)可并发脊椎后突出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 (6)伴棘突、横突骨折。 椎体结核的特征是: 1)骨松质破坏; 2)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 3)椎间隙变窄、消失; 4)后突,侧弯,变形; 5)脊柱周围冷脓肿形成。 总之,脊椎结核的主要 X 线变化是椎体骨质破坏变形,椎间隙变窄、消失和冷脓肿形成。同椎体压 缩性骨折的楔形变不难鉴别,后者无骨质破坏,椎间隙不变窄,更无冷脓肿形成,且有清楚外伤史,故 可资鉴别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亲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肩负着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任。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才能为家庭的兴旺积蓄后备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亲的大格局体现在不给孩子贴标签,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说到才女,不少人会想到民国时的“合肥四姐妹”,进而感叹合肥张家是个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