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开发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及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的创新能力熟悉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三毕业规定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开发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及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的创新能力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开发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及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的创新能力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修满17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72 5学分、专业教育84学分、综合教育13 5学分 在毕业总学分中 完成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低于8学分。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合格 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半导体器件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近代电子材料、半导体表面、专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EDA技术、集成电路软件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光电子技术、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亚微米和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工艺原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 1、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电装实习、集成电路工艺实践、集成电路版图提取训练、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主要专业实践 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EDA技术实验。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有关规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见附表一 八、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三个专业方向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考虑到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上的发展 本专业设置以下三个专业方向 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专业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 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3科学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 懂科学 爱科学 追求真理 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4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 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精神 有创新意识 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 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1工具性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有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课等。 3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工业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概论等。 4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5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6专业知识本专业设置3个专业方向 其专业知识结构分述如下 1机械设计及制造方向掌握机械系统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反求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等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掌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编程技术等机械加工设备知识和数字化加工技术 能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 3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主要掌握微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技术等机电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 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模式依托机械工程领域 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 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机械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 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修满17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67学分、专业教育90 5学分、综合教育12 5学分 在毕业总学分中 完成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低于6 5学分。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合格 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力学实验 电工实验 电子实验 单片机应用实验等。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有关规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表 见附表一 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二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空调制冷方面的专业知识 能在能源、动力、电力、石油、化工、汽车、机械制造、舰船、环境保护等工程和研究领域 从事相关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三个专业方向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 本专业实行多类型、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掌握工程热物理基本课程及理论的基础上 将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专业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 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3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 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一般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精神 有创新意识 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 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1工具性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课等。 3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工业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概论等。 4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5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6专业知识本专业设置3个专业方向 其专业知识结构分述如下 1热能方向主要掌握锅炉原理、燃烧学、热工节能理论与技术、火电厂热力系统、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热工自动化、热能动力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热力发动机方向主要掌握内燃机原理、结构 设计、测试 燃料与燃烧 热力发动机排放、动力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方向主要掌握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空调自动化、制冷装置设计、空气调节、流体机械、制冷装置节能等方面的知识。 人才培养规格本培养模式依托某一个工程领域 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 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 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65学分、专业教育93 5学分、综合教育11 5学分。在毕业总学分中 完成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低于5 5学分。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合格 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热工测试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环节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热工测试技术实验。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规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工程热物理。 七、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见附表一 八、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四年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二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 掌握采暖、通风、空调、给排水、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等环境技术工程的设计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施工组织及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测试调试等专业技能。 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业企业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模式考虑社会需求 教学软、硬件条件及学生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基础上的专业发展 本专业设置以各种建筑舒适性空调系统和工艺性空调系统设计、运行管理为主线的暖通空调一个专业方向 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专业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 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 3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 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领域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群体合作和组织能力。 3创新能力精神 有创新意识 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 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1工具性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 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课等。 3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制冷空调设备的营销管理及制冷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人机工程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5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流体机械 泵与风机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6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结构分述如下 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表述本培养模式依托车辆工程领域 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车辆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 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车辆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 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学理论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本理论 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等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修满17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66 5学分、专业教育92学分、综合教育11 5学分 在毕业总学分中 其中完成集中性实践环节不低于29学分 完成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低于5 5学分。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合格 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等。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要实践环节 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2、主要专业实验力学实验、电工实验、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电气系统、室内给排水系统测试及节能运行调节。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有关规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见附表一 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