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提升高层次医学人才实践能力。近年来,遵义医科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种能力、六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狠抓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强化临床带教师资队伍水平,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提供稳定保障,为地方康养中心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助力。
深化实践教学体制改革,适应新时代高教发展需求。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遵义医科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地区和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以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医教协同为突破口,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新时代特征,学校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临床医学(普通班)、临床医学(定向班)和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附属医院 教学医院 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疾控中心”的临床教学基地群,拥有16所附属医院、74所教学医院和29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积极推行促进实践教学同质化的“四统一”和“五大专项活动”,助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的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和类型。此外,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同时,积极开发实践教学网络学习平台和师生线上培训课程,与国内多个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极力推进“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五术”医学人才。遵义医科大学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五术”医学人才。
学校大力促进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德育培训,将医学人文教育嵌入各实践教学环节;在研究生公共课程中开设医学与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文道德素养;利用毕业实习临床综合理论考试、实习生线上学习课程、临床技能竞赛、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等手段,强化医学生实习阶段的“三基”能力训练,大幅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以珠海校区为基点,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历经70余载的发展,遵义医科大学形成了“一体两翼六中心”的战略布局。学校珠海校区充分利用地处港珠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课程教学交流,通过联合开展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等活动,积极助力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遵义医科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相关要求,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己任,推动学校实践教学不断前行。
回归常识,强化实习生“三基”能力考核。学校一直将对实习生“三基”能力的考核作为其构建和实施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前准入考试、实习中出科考试与形成性评价、季度综合理论考试、实习后毕业理论考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强基”措施,促进实习生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回归本分,推进“双师”观念,注重师德师风培养。为提高带教师资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医师 教师”的角色转变,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2014年起创办“希望之星”双师培训班,旨在培养青年临床教师的师德师风、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综合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截至目前已培育出120余名专业知识丰富、诊疗技能娴熟,能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素质临床教师。医院的这一成功举措,不仅极大地扩充了带教师资力量,也在学校各临床教学基地中引起了积极反响。
回归初心,强化实习生思政教育工作。学校长期致力于探索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环节的有机结合,一是狠抓理论知识学习,每年组织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到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讲党课,开展实习生党员讲党课竞赛等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医学类实习生在医院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各类义诊活动;三是以打造“三全育人”示范高校为契机,在实习生“开学第一课”和线上教学培训课程中融入学校著名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等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激发实习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回归梦想,请战抗疫前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初,学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全面暂停了所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习生本可以有机会在繁忙密集的培训和轮转中得以喘息,但以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代表的131名实习生却纷纷提出申请,继续留在一线,为医院、科室分担患者诊疗救治工作,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