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校管理者培训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及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人才培养的职业型、应用型、大众型,在于其牢牢抓住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这一条主线,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所以,高职教育要体现自身特色,不仅应重视办学体制、办学理念的更新,还应重视培养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最常见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是“双证”即“双师”。认为凡持有“教师资格证”与“行业技能等级证”两证以上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虽然这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由于目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在制度上还不健全、不完善,甚至还存在一些鱼龙混杂的认证考证机构,从而带来了许多“双师型”教师在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双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双证”,以“双证”作为判断与界定“双师”的标准值得商榷。我们应该鼓励教师考取规范的,含金量高的证书,但不宜将其作为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唯一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双能力”;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双素质”;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知识“双知识”;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的“双职业素质”。换句话说,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必须过三关:教学关、科研关、工程关。
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
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讲义),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熟悉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至少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不应停留在形式与表象上,而应以“能力为本位”,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看待“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简单地套用普通教育培养师资的模式,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新的培养、培训的路子。
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校本培训,挖潜和提升专职教师的潜力。二是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对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熟悉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三是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建立稳定的兼职队伍;四要以“产学研”为导向,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要积极推行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专业的技能证书上岗;六是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等。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
通过培训,使教师端正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能促使教师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积极的开展“校本科研”,解决生产、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加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横向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等工作,促使教师尽快具备必须的实践技能。
校本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说课、听课评议、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各种座谈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骨干教师传帮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培养师资非常好的途径。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有明确的指标,非常严谨规范,涉及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能充分调动课程带头人和参与教师的积极性,能促使教师对课程、对教学的把握能力和教学规范的养成。
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主体作用和院系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门到学校门。虽然具备了当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但是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应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参观考察、顶岗锻炼的计划。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有目的的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中期专业培训;也可在暑、寒假期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基本达到自我满足、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快,完全依靠专职教师也不现实。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专职教师的不足,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职业院校要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定期组织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职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职教育来说,已不是为弥补高职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姻,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的紧密结合,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经营学校”的思想,充分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优势培育校本企业,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带学,以学促研,以研增产”,以此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双师型”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教师-经济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即使是专门从事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教师也不能只限于具有较高的技能技术水平,要有比较全面的技能技术基础理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灵活选择知名度好,技术含量高,认证规范的国内或国际认证机构参加认证,获得相应的行业技能证书,作为证明其“双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应结合学院实际建章立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经历等特点制定一整套“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和计划。积极落实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和到企业实践制度,并将教师的脱产学习和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情况记入业务档案,作为业务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和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安排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训练,经考核或鉴定合格后方可聘任上岗。
其次,应尽快研究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包括专任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和师资队伍整体考核评价指标两部分。应成立“双师型”教师考评委员会,制定考核制度、指标和办法。
最后,应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确实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倾斜。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广大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针,要放下架子,积极的投身生产技术一线,去当学徒工,去学习生产一线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熟悉行规,了解一些最新的技术,积极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教学能力,争取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二,要改变“双师型”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的现象。“双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树立主体意识,不应过分依赖学校,而应主动“下海”,到生产技术第一线接受培训锻炼。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凸现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特色的重要举措。
[1] 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
[2] 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1,(7)
[3] 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沪),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