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考核制度2!实践技能考核制度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全面发展的应用形、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基 础教育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 要环节。建立相应的实践技能考核制度与办法是保证实践技能考核顺利进行 的重要措施。各学科制度的专业技能考核方案中项目、标准、办法、时间、 课程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具体执行由教研组负责。 1、教研组根据本组各教师情况责成任课教师制定考核办法报教务处备 2、教师应精通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解教师掌握实践技能情况,每学期将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考核组对教师进行抽查。 3、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技能训练的条件,使学生得到充分训练。 4、考核教师在考核实践技能时必须对每个学生平定出考核成绩,将考 核成绩单单独记入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册,并上报教务处。 5、考核方法应以实际操作为主,辅以口试问答或笔试。以进一步了解 该生对实践技能掌握程序。 6、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分制进行评分。 7、如一门课程有几项实践技能考核可将其各单项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综 合成该科的总成绩。 8、如一门课程讲授时间为两个学期,则应评定出两个成绩。考核不及 格的学生,可经过训练再次申请补考。 9、对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操作可在实习、生产劳动中进行考核。 10、对某些专业学生可组织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评定其掌 握该课程和本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11、实践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学习、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中进行训练和 考核。 12、学生应积极参加实验学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如因事、因病 缺席达三分之一者,其考核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13、学生完成考核方案规定训练项目,其成绩全部达到考核及格者, 准予毕业。 14、在技能训练和考核中,应填写考核指导记录。 15、本制度将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修订完善。“从加到乘”评析 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 万航渡路小学 张:“从加到乘”这节课,罗杰老师上得比较轻松,感觉效果蛮好的。我们发现罗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把教材用活了。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 学活动安排的意图。 罗:“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这 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 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 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进一步加工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 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 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在引入环节,借 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 来引出同数连加。教材中是6 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其次是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这节课中有关乘法的认识、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 我是用了看书自学的方式,让课本来告诉学生。虽然,他们只有二年级,但是通过新教材 一年多的学习,完全有能力独立看书理解。通过课堂实际反馈,学生也的确具备了基本的 自学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 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 些知识内化。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同数连加算式,改 写成乘法算式。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 过程。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张: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你的设计思路和安排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请你再介绍 一下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是怎样考虑的。特别是谈谈你在用好、用足教材方面的经验。 罗:如果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例如,我在巩固练习层次中引导学生“找找还有什么内容求总数 也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表示的?”学生回到游乐园这幅图中找到了:有4 个小朋友,每个小 朋友手中有5 个气球。4 个5,45=20。 后面,判断是不是同数连加的香肠图、馒头图的题目和最后把 12 个小圆点圈一圈, 说说有几个几,并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这些题目,都是课本前面一课时几个几中的内容。我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了运用和拓展。比如,由馒头图引出了3 张:这些练习设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是请曹老师对这节课作一些更深入的分析。 曹:“从加到乘”这节课的成功经验,罗杰老师刚才自己总结了四点: 第一,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也就是在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 出发,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第二,采用了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是不是真正看 懂了。 第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一题多用,一图多用,而且用的比较自然,比较有效。这 些都是其他老师可以借鉴的。我再谈三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初步认识乘法,具体地说,就是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写、会 读乘法算式,以及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其中最重要的是乘法的含义,包括对引 进乘法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引进乘法。 怎样让学生获得这些认识,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而不是简单的办法 就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 生经历从加到乘的过程。这正是这段教材和罗老师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反映了新 的课程观,即课程应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这个课题取得非常好,凸现了学习的过程性。老师对教材的加 只小船增加到10 只,可以说也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便于学 生感悟乘法的简便。老师对教学的处理,引领学生边观察边数,一个 3,两个 3„„一直 到十个3,也起到了强化同数连加概念的效果。 其次,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看: 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直观的小船,抽象成连 加算式,再抽象成乘法算式。还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的几个几到几 再次,从数学的人文性来看:教师采用话外音的方式,介绍了乘号的来历,乘号为什么用一个来表示,原来,发 明者认为,既然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那就把加号旋转45 ,用来表示乘,不是很好 吗。介绍这个背景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可以说结合教学内容, 有机地渗透数学的人文性,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一个亮点。 罗:我感到自己这节课中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同数连加可以 用乘法来表示时,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把2 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一起来考虑 可以写成13,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可 当时在拍摄课堂实录的时候,一紧张把这个环节给漏了,我觉得挺遗憾的。 的特殊情况。可以了。过分追求一节课内容上的完整,有时利少弊多。不过在今天这节课上,如 果提出1 怎么用乘法表示,估计学生能回答。但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整数乘法的概念也还需要补充:0 怎么用乘法表示。这个问题就不适合在今天这节课上解决了。其实,在数学的理论中,整数乘法定义为同数连加,则相同加数的个数至少是2,一 个几、零个几都需要经过补充定义,才能成立。 罗:另外,由于新教材规定的“6 个3”用乘法“6 乘3”来表示。这样一来,几个几 的个数写在前面,相同的加数写在后面,用乘法表示几个几的读、写顺序都一样了。 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这个内容,我感到由老师来讲,效果不太理想,但是 教师不讲,学生有的就是看不出来。这也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和各位老师探 张:本来可以采用画外音的方式讲出来,感觉会好一点。总的来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讲的是多了一些。曹老师,你看呢? 曹:罗老师的有些语言是还可以再精练一点。但评价一节课,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少越 好。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让学生讲;需要教师讲的,教师也应该讲。同时, 我们还应该考虑,该讲的,怎样讲效果更好。以乘法的书写顺序为例,完整地大段讲解, 小学生不一定能听进去。不如改成提问。比如,这样问:小朋友,请仔细看,写乘法算式 个3,它们的顺序一样吗?必要时,还可以指着算式再问一遍。这样比较容易使全班同学都注意到几个几的读、写顺序是一致的。当然也可以采用画外音的方式提 出问题。
实践技能考核制度2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