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强化劳动情怀弘扬劳动精神,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商亮 王琦)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普通高等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向兵接受采访,他表示:“大国工匠进校园不应只到职业院校,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所有学生都需要培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应仅仅用于工业领域,也应将其延伸到大学生群体中、放到全社会来弘扬。”
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拥有14个学院(系、部),开设16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门类,作为全国首家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高校,现已形成以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公共管理硕士学科点。刘向兵表示,培养 “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院培养人才的鲜明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同时“双一流”建设也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刘向兵表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推进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打造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办好一流的工会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推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到2029年建校80周年之际,将学院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2015年,全国总工会制定下发《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5—2019年)》。刘向兵认为,“工匠精神不应只是工匠才有的精神”,他表示,工匠精神不只是制造业工作者或职业教育领域才需要,普通高校的学生同样需要。
为在学校学生中强化劳动情怀,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校长期举办劳模本科班,截至目前,先后有近600名全国或省市级劳模到学校进行本科学习,他们中既有来自纺织、冶炼、钢铁等重要产业生产一线的杰出职工代表,也有柳祥国、郑贵有等10余位“大国工匠”级高级技师。这些劳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与在校学生近距离交流,“在宣讲先进事迹的同时,弘扬传承劳动情怀和工匠精神”。
此外,刘向兵介绍说,学校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研究所,整合企业管理、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职工文化和工会理论等多学科的学者,探讨工匠精神的养成机制,探索培育措施,为让更多“大国工匠”引领中国制造的创新、转型和发展建言献策。
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李守镇透露,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来自全国各地待修复的古籍文献、拓片和字画,桌面上摆满了毛笔、板刷、锤子、铅砣等工具。对普通人来说,破损严重,甚至粘连得无法翻开的珍贵古籍,经修复师的双手重获新生,是一项神秘而复杂的工作。
其三,让中职学生走出去,把身边工匠请进来,接触身边的真事、现实中的真人,进而产生敬畏之心、效仿之意。其四,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性的工匠精神教育,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