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立德于无声处润物——重庆文理学院“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纪实

  在实践中立德于无声处润物——重庆文理学院“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纪实。2020年末的一个清晨,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打渔河村的田间小路上,一群大学生肩扛摄影机,手握话筒,正走向一位贫困户新建好的房子。天刚蒙蒙亮,公鸡打鸣,炊烟袅袅,这群学生一大早蹲点,是要采访拍摄这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到贫困户家里的走访过程,这也是雷璐荣老师就她主讲的“电视采访与写作”所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近两年,重庆文理学院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探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展开了颇有成效的改革,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电视采访与写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课程从培养情怀、创新课程、服务地方三个方面出发,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无缝衔接,达到了“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成效。

  今年3月,“电视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比赛的推荐选拔环节。在选拔赛现场,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凝练出的“培养价值认同、立足时代国情、践行社会使命”等“课程思政”举措,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参加这样的实践,不仅真的把知识学进去了,而且用到了采访技能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媒体人的角色感啦!”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周龙,在自己的采访手记里这样写到。这正是课程基于多维目标改革的成效体现,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理解知识、提升动手技能、养成专业素质、建立思想认同。

  课程团队成员李芹燕教授介绍道,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建构“知识+技能+素质+思想”多维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诉求汇聚到素质与思想的层面,让学生在立德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建构、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

  张祥杰同学所在的实践小组在“脱贫攻坚典型人物报道”专项实训中,采访了一位靠种果树脱贫的村民。她在实训分享会上说,“如果不是这次实训,我可能永远只是在别人的报道中去了解‘脱贫攻坚’,这次我们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了脱贫攻坚的政策和成果,也真正理解了国家和政府的用心与智慧。”

  “就是要在实践创作中,去激发你们的爱国情怀、价值认同、社会责任和职业良心,去坚守传媒人的正道”,李芹燕老师在分享会上对学生们说。

  “疫情高峰之后所做的短视频《重返校园进行时》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我们用系列报道的形式记录了同学们返校时的各色情形与各种心态,很有意义”,2018级张怡然同学还记得他们在疫情期间参加了“短视频新闻工作坊”,这是“电视采访与写作”课孵化的特色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一学期课程学习后,在下一学期选修这样的实践工作坊。工作坊与课程联通,设置紧跟社会热点的实训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始终“紧贴时代、对接社会”。

  近两年,课程及工作坊的实训项目涉及“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我对祖国说”“疫情下的你我”等选题。“实训与社会发展同步,学生从中了解国情民情,关注身边现实,从而建立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政治认同与职业意识”,雷璐荣老师认为这是课程注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方法。

  课程还积极建设以国家时政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库,定期更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报道案例”“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专题”,是该课程在“超星”线上平台最新建设的几个案例库。教学团队李微老师负责线上课程建设,他介绍说,“最近我们正在建‘乡村振兴电视新闻报道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知自我、时代和世界。”

  课程组还根据电视媒体生产在新时代的需求,编著出版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一书,凝练了课程成熟的创新教学内容。

  2020年的最后一天,重庆文理学院收到一封来自永川区扶贫办的感谢信,感谢“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团队带领的学生为该区扶贫事业宣传报道做出了贡献。学生们在实训中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在地方电视台及新媒体客户端播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得益于学院及课程团队与地方政府、媒体机构及企业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合作单位结合自身宣传报道需求,为课程设置真实项目,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完成实践训练的同时也服务社会。

  永川区融媒体中心书记、主任杨洪波去年被聘为课程行业导师,他对课程的教学创新很认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很有情怀。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在实践中彰显出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和公共意识。”

  近三年来,“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通过协同育人教学探索,将20多部学生优秀作品推向媒体平台,也推向省级以上专业赛事,斩获了10余项大奖。

  “上一门课,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能力,并且内化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雷璐荣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小细节里有大匠心,正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置,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才增长了才干,历练了品格,强化了责任担当。

  2020年末的一个清晨,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打渔河村的田间小路上,一群大学生肩扛摄影机,手握话筒,正走向一位贫困户新建好的房子。天刚蒙蒙亮,公鸡打鸣,炊烟袅袅,这群学生一大早蹲点,是要采访拍摄这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到贫困户家里的走访过程,这也是雷璐荣老师就她主讲的“电视采访与写作”所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近两年,重庆文理学院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探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展开了颇有成效的改革,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电视采访与写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课程从培养情怀、创新课程、服务地方三个方面出发,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无缝衔接,达到了“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成效。

  今年3月,“电视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比赛的推荐选拔环节。在选拔赛现场,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凝练出的“培养价值认同、立足时代国情、践行社会使命”等“课程思政”举措,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参加这样的实践,不仅真的把知识学进去了,而且用到了采访技能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媒体人的角色感啦!”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周龙,在自己的采访手记里这样写到。这正是课程基于多维目标改革的成效体现,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理解知识、提升动手技能、养成专业素质、建立思想认同。

  课程团队成员李芹燕教授介绍道,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建构“知识+技能+素质+思想”多维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诉求汇聚到素质与思想的层面,让学生在立德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建构、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

  张祥杰同学所在的实践小组在“脱贫攻坚典型人物报道”专项实训中,采访了一位靠种果树脱贫的村民。她在实训分享会上说,“如果不是这次实训,我可能永远只是在别人的报道中去了解‘脱贫攻坚’,这次我们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了脱贫攻坚的政策和成果,也真正理解了国家和政府的用心与智慧。”

  “就是要在实践创作中,去激发你们的爱国情怀、价值认同、社会责任和职业良心,去坚守传媒人的正道”,李芹燕老师在分享会上对学生们说。

  “疫情高峰之后所做的短视频《重返校园进行时》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我们用系列报道的形式记录了同学们返校时的各色情形与各种心态,很有意义”,2018级张怡然同学还记得他们在疫情期间参加了“短视频新闻工作坊”,这是“电视采访与写作”课孵化的特色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一学期课程学习后,在下一学期选修这样的实践工作坊。工作坊与课程联通,设置紧跟社会热点的实训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始终“紧贴时代、对接社会”。

  近两年,课程及工作坊的实训项目涉及“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我对祖国说”“疫情下的你我”等选题。“实训与社会发展同步,学生从中了解国情民情,关注身边现实,从而建立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政治认同与职业意识”,雷璐荣老师认为这是课程注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方法。

  课程还积极建设以国家时政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库,定期更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报道案例”“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专题”,是该课程在“超星”线上平台最新建设的几个案例库。教学团队李微老师负责线上课程建设,他介绍说,“最近我们正在建‘乡村振兴电视新闻报道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知自我、时代和世界。”

  课程组还根据电视媒体生产在新时代的需求,编著出版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一书,凝练了课程成熟的创新教学内容。

  2020年的最后一天,重庆文理学院收到一封来自永川区扶贫办的感谢信,感谢“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团队带领的学生为该区扶贫事业宣传报道做出了贡献。学生们在实训中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在地方电视台及新媒体客户端播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得益于学院及课程团队与地方政府、媒体机构及企业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合作单位结合自身宣传报道需求,为课程设置真实项目,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完成实践训练的同时也服务社会。

  永川区融媒体中心书记、主任杨洪波去年被聘为课程行业导师,他对课程的教学创新很认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很有情怀。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在实践中彰显出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和公共意识。”

  近三年来,“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通过协同育人教学探索,将20多部学生优秀作品推向媒体平台,也推向省级以上专业赛事,斩获了10余项大奖。

  “上一门课,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能力,并且内化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雷璐荣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小细节里有大匠心,正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置,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才增长了才干,历练了品格,强化了责任担当。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延伸阅读:

上一篇:广而告之:电梯安装维修工证报名考试时间一一报名入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