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因素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 . 肾小管阻塞
肾缺血、肾毒物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碎片和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时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均可在肾小管内形成各种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 使原尿不易通过, 形成少尿。
有报道,血清肌酐水平与肾小管管型形成的程度呈正相关。同时, 由于肾小管阻塞所致的管腔内压力升高, 引起有效滤过压降低, 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2 . 原尿回漏
在持续的肾缺血和肾毒物作用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小管上皮的完整性被破坏,原尿即可经受损的肾小管壁处返漏入周围肾间质, 一方面直接造成尿量减少, 另一方面又引起肾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 阻碍原尿在肾小管内通过并造成囊内压升高, 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减少, 出现少尿。
近年来研究发现, 脱落的肾小管细胞具有生存能力,肾小管阻塞不是由坏死物质造成的被动性闭塞, 而是由小管细胞表面整合素(integrin)
家族的异常分布所造成的细胞脱落与粘附的主动过程。局部缺血可使构成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微丝降解, 肌动蛋白正常结构丧失, 细胞骨架的完整性被破坏。这种变化使与细胞骨架相联的整合素自基底面向顶面发生再分布,造成活的上皮细胞自基底膜上脱落,脱落的细胞之间通过定位到顶部的整合素相互粘附形成粘聚体,这种粘聚体再粘附到更远侧的未脱落上皮细胞上,阻塞肾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