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疾病的转归形式、疾病的医学定义

  关于“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疾病的转归形式、疾病的医学定义”相关内容,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为方便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疾病的转归形式

  疾病的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

  1、康复(rehabilitation)

  分成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完全康复主要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2、死亡(death)

  法律将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志。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因此近年来提出了脑死亡(brain death)的概念。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的进行人工呼吸。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2)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经脑血管照影或经颅脑多普勒超生诊断呈死亡的图形)。

  脑死亡一旦确立,这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它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此外,也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根据,因为对脑死亡者借助呼吸、循环辅助装置,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器官组织低水平的血液循环,可为器官移植手术提供良好的供者,用此种器官移植给受者,效果极佳。因此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宣告脑死亡一定要十分慎重。

  

  疾病的医学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关于“疾”字

  “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

  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回到外面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关于“病”字

  再看这个“病”字怎么写?“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

  定义

  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因此有人建议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增加一个“无病状态”。

  以上为“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疾病的转归形式、疾病的医学定义”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更多信息请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炎症的局部表现形式与炎症的全身反应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