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概述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概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儿童多见,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发病机理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的损伤,临床上常有血尿、蛋白尿、少尿、浮肿、高血压等症状,预后良好。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早期变化不明显,以后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故称“大红肾”。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出血点,称“蚤咬肾”。镜下,肾小球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增多,系膜细胞增多;基底膜通透性增加,间质细胞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变性坏死;肾小球上皮玻璃样变性;间质充血。电镜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与脏层上皮之间有驼峰样物质沉积。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表面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主要是IgG和C3),呈颗粒状荧光。
二、临床病理联系

  1.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滤过减少,患者出现少尿 无尿,导致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

  2. 基底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和红细胞漏出,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

  3.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在肾小管内凝集成管型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

  4. 间质充血,患者出现肾区叩击痛。

  三、预后

  此型肾炎大部分痊愈,少数转为慢性,极少数发展成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患者死亡。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凋亡细胞的清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