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

  

  【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必有用药史,不少病人可以询问得知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药疹症之临床多种多样,除少数为局限性外,常为全身泛发性对称分布。皮损本身无特异性,可呈经斑、紫斑、丘疹、风团、水疱、糜烂、结痂、鳞屑等。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皮疹;反之,不同药物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发生相同皮肤损害。自觉病损处有程度不一瘙痒感。不少药疹患者还有发热、浑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病性重笃的药疹,可累及肝肾等脏器。兹将临床上较常见的药疹类型介绍如下。

  

  一、固定性药疹

  

  此型药疹颇具特色,皮损发生具有固定性,在患者初次发疹后,每次服药再致病时,往往于原处复发皮疹,且常见逐次扩大和增多的倾向。固定性药疹是最多见的一种药疹,约占全部药疹的50%。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9:1。一般认为由第Ⅵ型反应引起的。多由磺胺制剂、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所招引。抗生素除四环素外,通常不引发本型药疹。该病皮损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阴茎等部位,数目不定,一般不对称。皮疹为红肿斑、大水疱及色素沉着斑,园形或椭园形,境界分明。患处有灼热和瘙痒感,但缺乏全身症状,也不波及脏器。

  

  二、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

  

  本型药疹也较为常见,可能与Ⅵ型变态反应有关。一般发病急骤,损害常累及躯干部或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和四肢扩展。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斑疹或米粒大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其形态极似麻疹或猩红热样外观,但皮损较多,色泽更鲜红、瘙痒更剧烈。与此同时,常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但比传染病的麻疹或猩红热之症状轻些。内脏一般不受累。半数以上病人,在去除病因(致敏药物)2周后,皮疹损害有望完全消退。该型药疹一般预后尚好,但也有个别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停用致敏药物而导致药物而导致演变成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该型药疹在各型药疹中病情较为严重,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之前,预后不佳、易致死亡。本病可能是Ⅵ型变态反应所致,也有认为是药物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据国内文献报告引起这一型药疹的药物有鲁米那、胂剂、青霉素、磺胺药、砜类药品、链霉素、山道年、氨硫脲、复方阿斯匹林、异烟肼、大伦丁等,其中以鲁米那为最常见。该型药疹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其面部水肿更显著,常伴渗液和结痂。继之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表皮剥脱期,全身可见大量脱屑,于手脚部位常呈手套袜套状大片鳞屑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落。多数患者伴有高热、畏寒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部分的病人因肝、肾、造血器官受侵犯而引起全身衰竭、最终可能并发肺炎,继发败血症或心力衰竭而致死亡。病程颇长,可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达到2-3个月。

  

  四、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又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系所有药疹中最严惩的一型。本病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症性重笃,予后多不良,死亡率甚高。致病药物多为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制剂,笨巴比妥以及青霉素等。本型药疹临床表现以发病急剧、病情险恶、病程短暂为特征。皮疹初起为红斑,可迅速扩展,常在4天之内遍及全身,皮疹中还常见有水疱或大水疱。并很快转变成广泛性松弛性表皮松解,其状如烫伤样,触痛较明显。病变处往往可查见表皮呈多数相互平行的长条皱纹。患部易擦破而形成大片表皮剥露,即尼氏(Nikolsky)征阳性。眼、口腔、食道粘膜也常受累。胃肠、肝、肾、心、脑等脏器均可同时被侵犯。病人体温可高达40℃左右。如无并发症,患者可在3-4周内痊愈,病程通常不逾一个月。

  

  五、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型药疹

  

  这一型药疹可由第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引起,是过敏性疾患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其中以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类药、器官浸剂、水扬酸类药等最易引起。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称分布。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与普通的荨麻疹往往无法区别。但常因前者发病急剧、皮损广泛、颜色鲜红、瘙痒强烈、皮疹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而提示我们给予注意。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著明,病情进展较快,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损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六、紫癫型药疹

  

  此型药疹在临床上又可分血小板减少和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型;前者乃由药物的作用使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紫癜;后者系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紫癜。两型临床表现皆经紫癜为主,间也可见红斑或其它皮疹,个别患者尚呈现血疱。病情轻者仅皮肤受累,重者则有风湿性紫癜,腹性紫癜等。引起本型药疹的最常见致病药物是水扬酸类衍化物及安乃近。其次为巴比妥类药物、链霉素及磺胺药等。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