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一、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治心力衰竭的病因,例如:VitB1严重缺乏引起心力衰竭时,只要及时补充VitB1,即可恢复正常的心肌代谢,心力衰竭就可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及时消除各种诱因(如发热,感染等)也可起到减轻症状,控制病情的作用。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一)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针对心肌收缩性减弱,可采用各类强心药物,如:毛地黄制剂(地高辛),拟交感胺类(多巴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联吡啶酮)等,以增强心肌的收缩性。
(二)改善心肌舒张性能
可改善心肌舒张不良的药物有: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等。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一)降低心脏后负荷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兴奋,大量缩血管物质的分泌,导致周围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上升,心脏后负荷加大。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动脉血管扩张剂(肼苯达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钙拮抗剂等,可降低周围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
(二)调整心脏前负荷
适度的前负荷是维持心功能稳态的条件之一。前负荷过高可引起或加剧心力衰竭,前负荷过低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心力衰竭时前负荷可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在血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增多时,前负荷会增大,使用静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前负荷过低时,在中心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的严密监测下,适当补充血容量,有利于心输出量增加。
四、控制水肿
水钠潴留是心力衰竭,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代偿过度或代偿失调的后果,使用利尿剂可排出多余的水钠,降低血容量;并适当控制钠盐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