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血清、肝素锂抗凝血浆、汗、粪便、尿及胃肠液均可作为测定钠钾样品。血清或血浆可在2~4℃或冰冻保存。钾测定结果明显受溶血的干扰,因为红细胞中钾比血浆钾高二十几倍,故样品严格防止溶血。血浆钾比血清低0.1~0.7mmol/L,这种差别是由于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破裂释放钾之故。全血未及时分离或冷藏均可使血钾上升。采血前患者肌活动,如仰卧、握拳等,可使血钾上升。

  采集尿样时,由于尿液易腐败、变性,并受饮水和昼夜影响,故应收集24小时尿进行测定,冷藏保存或加防腐剂。

  2.方法学

  (1)火焰光度法测定:Na+、K+测定可采用火焰光度法,火焰光度法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法,利用火焰中激发态原子回降至基态时发射的光谱强度进行含量分析,可检测血清、尿液、脑脊液及胸腹水的Na+和K+,该方法属于经典的标准参考法,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广为临床采用。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内标准法。内标法是标本及标准液采用加进相同浓度的内部标准元素进行测定,一般是加入锂内标,测定的是锂/钠或锂/钾电流的比值,而不是单独的钠或钾的电流,这样,可减小燃气和火焰温度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因而有较好的准确性。

  (2)化学测定法:目前Na+和K+的化学测定主要利用复环王冠化合物如穴冠醚或球冠醚,亦称为冠醚,均为离子载体进行测定,由于大环结构内有空穴,分子内部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可与金属离子结合,根据空穴大小,可选择性结合不同直径的金属离子,从而可达到出离子浓度的目的。Cl-的化学测定法:采用Fe存在下,Hg(SCN)2与Cl-反应生成与Cl-等当量的SCN-,再与铁结合成Fe(SCN)的红色化合物,进行比色,定量标本中C1一的含量。该法测定时,血清中性因素如F、Br和I也可以起反应;其量很少,故可忽略不计。某些药物及胆红素均对其有影响。以上比色法均可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批量测定,属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

  (3)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法):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其结构中有一个对特定离子具有选择性响应的敏感膜,将离子活度转换成电位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其电位与溶液中特定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通过与已知离子浓度的溶液比较可求得未知溶液的离子活度,按其测定过程又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目前大部分采用间接测定法,由于间接测定法将待测样本稀释后测定,所测离子活度更接近离子浓度。ISE法具有标本用量少,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是目前所有方法中最为简便准确的方法。缺点:电极具有一定寿命,使用一段时问后,电极会老化。

  (4)整合滴定法:Cl-可采用特定的整合剂滴定法进行,Molrr法:以KrCtO,为指示剂,用AgN03滴定血清中Cl-.Sehales法:以二苯卡巴腙作指示剂,用Hg(N03)2滴定血清中Cl-.滴定法需要熟练的操作,终点要准确,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否则误差很大。血清中过多的胆红素、血脂及血红蛋白(溶血)对结果干扰很大。滴定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目前已很少应用。

  (5)酶法:酶法测定钠的原理是利用钠依赖的β-半乳糖苷酶催化人工底物ONPG(邻硝基酚β-D-吡喃半乳糖苷);分解释放出有色产物邻硝基酚,在波长420nm处测吸光度变化。酶法测钾的原理是利用对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后者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变为乳酸同时伴有还原型辅酶Ⅰ的消耗,在波长340nm处测NADH的吸光度下降。

  酶法测氯的原理是利用氯使α-淀粉酶与钙离子结合变成有活性的形式,然后与α-和β-葡萄糖苷酶共同催化人工合成底物2-氯4-硝基苯酚-口-D麦牙庚糖苷(CNP-G7)使其水解产生2-氯4-硝基苯酚,此产物在波长405nm处有最大吸收,血氯浓度与淀粉酶活性成正比,同时也与2-氯4-硝基苯酚的生成量成正比。酶法的优点是不需特殊仪器,缺点是价格较贵。

  钾、钠的测定方法有: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冠醚法和酶法。

  氯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电极法、硫氰酸汞比色法、硝酸汞滴定法和电量分析法(库仑滴定法)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精神疾病患者精神检查提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