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的困局与突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省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云南民族民间中医药工作,日前,经省委同意,省政协今年把“云南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列为了重点协商议题之一。
我省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情况怎么样?民族医生如何才能执业行医?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有哪些困扰?围绕上述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发展处、云南省政协“云南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深入协商”专题会议相关牵头部门、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
据了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省已经形成了以傣、彝、藏医药为主,苗、壮、白、纳西、哈尼、景颇、佤、瑶、回等民族民间中医药并存、多元一体、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体系,形成了一些在全国知名的名药名方,其中有127个国家标准民族药,包括家喻户晓的云南白药、血塞通、安宫牛黄丸、灯盏花系列等,同时也涌现出陈本善、黄传贵等一批中医药名医名家。
据云南省卫健委中医发展处主要领导介绍,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院及迪庆州藏族中专学校等先后开设了民族医药专业。在资格考试推进和传承人培养方面,我省傣、藏、壮三种民族医进入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系列,全省注册的民族医医师共计614人,已完成四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两批省级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在全省确定了国家级民族医药指导老师4名和省级民族医药指导老师1名,共培养了10名继承人,去年有202名民族民间从业人员通过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虽然我省民族医药后备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现有人才“执业难”的问题。在云南省政协7月举办的“云南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深入协商”专题会议上,来自临沧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宝林在发言时提及了目前民族民间医生难以取得执业资格的问题,“以全国佤族主要聚居地沧源自治县为例,佤医药辐射国内国外约100万佤族同胞,但佤医药传承正面临‘民族医生消逝、民族医方流失、民族良药消失’的局面,能够开展佤医药活动的仅有60余人,更为严峻的是没有1人具有行医资格。”
刘宝林在会上说道:“这些佤医的诊疗技术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疗效确切并观察验证,且是被基层群众认可的。但大多佤医年事已高、学历普遍较低、有的甚至不会讲汉语,通过现有的确有专长资格考试概率极低,只能游于政策之外。一边是登门求医的群众,一边是‘非法行医’的严重法律后果,让他们陷入两难境地。”
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会长李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双版纳地区也存在民间傣医“考证难”的情况。“比如说我们来自曼弄枫曼景法村的康朗勒医生,他从十多岁就开始接触傣医并拜师学医,三十多岁独立行医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像他这样的年长傣医有很多,尽管以前曾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因早已不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证书已经没有用了。让他们现在去考医师资格证或者《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从学历、语言、观念等方面来看,都比较困难。”李祯说。
据介绍,民间医生若要具备中医类从业资质,主要参考两方面的法律规定。一是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依法取得医师资格并执业注册,其中,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但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要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在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或《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后,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在此基础上,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5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二是根据《中医药法》和《执业医师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省政协的专题会议中,几乎所有参会发言人和各州市政协的调研报告中都提及了如何完善和加强民族民间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云南省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常委、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何渝煦认为,目前在民族民间中医药保护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民族民间医药保护传承的法规和政策,导致民族民间医药传承保护工作缺少法律政策的有力支持;二是许多民族民间医药采用口耳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容易造成民族民间医药的经验和技法面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三是老的民族民间名医相继年老退休或离世,年轻人才培养困难,断代明显,加之民族民间医生身份认定困难,难于取得合法行医身份,民族医药队伍萎缩、年龄结构失衡、人才匮乏;四是现有的大专院校除傣医学建立了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外,其他民族医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均为空白;五是民族民间医药资源保护及人才培养资金不足。
据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何红平介绍,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傣医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是2014年招生,该届共29位同学,主要来自曲靖、玉溪、昆明、文山等地,去年毕业后,有7名学生继续读研深造,21名实现就业的学生全都去了德宏、西双版纳、临沧等州市相关的傣医医院和中医医院。
“我觉得我们傣医学专业的毕业出来以后发展难度还是挺大的。”来自昭通的小新(化名)毕业后至今在瑞丽市中傣医医院医务科工作,她告诉记者,“其他专业的医学生都有规培点,我们专业却没有规培点,而且我们专业比起其他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临床学习的概率很小,我有一部分同学都在医务科,学了五年的傣医学知识基本用不到。”小新在医务科的闲暇时间准备医师证考试,“只看书没有实操经验,多少都有些枯燥和失落。”记者还从小新那里了解到,医院里一般很难邀请到当地颇具名气的老傣医授课或是传授经验。
针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省政协相关领导提出,传承民族民间中医药要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战略,如加强民族民间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一批民族民间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加强民族民间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科研方面高精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完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开展非学历教育、短期教育,民族医药预科班、定单定向班等多途径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等。
云南省卫健委中医发展处负责人表示,我省在民族民间中医人才培养的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将建立和完善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加大民族医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对民族民间名老医生的学术思想的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同时,鼓励和推荐著名民族民间老医生所带徒弟到正规学校进修,使民间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断加强民族民间医药人才培养,为推进我省中医药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