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农人”心澎湃。2月18日,三峡日报以《听!“三农人”心澎湃》为题报道宜昌各地“三农人”服务乡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事迹,其中包含市委宣传部干部杨险峰用心用情帮助贫困养子女办理户口登记,让养子女享受相关政策帮扶;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咬定绿色发展不放松;枝城镇官坪村老村医孔凡平和大学生村医接力守护村民健康的典型事迹。
2月7日,农历腊月廿六,一场大雾笼罩着宜都市潘家湾土家山寨。当记者与宜都市委宣传部驻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险峰来到二组贫困户鄢万全家时,他家已置办好年货,准备过年了。
每年过年前,杨险峰都会到村里有读书郎的家庭走一走,查看助学扶智的补助款到账了没有,春季入学还存在什么困难。
鄢万全1月初就早早从贵州返乡,让这个家庭多了几分温馨。闲聊中得知,2017年8月,杨险峰来他家核对信息时,发现原本4个人的家庭,但“国网”显示只有他和女儿2人。原来,鄢万全2009年在云南务工时,结识当地离异妇女李某,将李某和她5岁的儿子(后取名鄢云南)带回潘家湾居住。
一晃八个年头过去了,已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幼儿园、中心小学完成了学前、小学教育的鄢云南,即将年满13岁。由于没有医学出生证明和不符合收养条件,他的户口一直未能办理。没有户口,鄢云南成了同学和邻居口中的“黑伢子”。
杨险峰经过多番努力,赶在2017年秋季开学前的8月28日,为鄢云南办理了户口登记和身份证。开学前,还为鄢云南兄妹购买了上学的“行头”。
初中毕业的鄢云南在父亲的安排下,外出学习汽车修理。杨险峰和村干部得知后,同远在贵州务工的鄢万全联系,建议鄢云南上职业中学,一则可以享受每年3000元的补贴;二则可学一门技术,终身受益;三则帮助父亲打好翻身仗,不让贫困代际传递。
大家围坐在挂满腊肉的火垄前,记者发现,17岁的职中生鄢云南,已成为他们全家个头最高的人。
“脱了贫,今后的路靠读书的大个子走下去了!”鄢万全开心地望向儿子,火垄里透出的火苗映红了大家的笑脸。
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八,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又来到了村里的采摘园。
采摘园里的桃树、李树长势良好。“今年这些果树就会挂果,预计6月份采摘园就可以开园了。”张爱民说。采摘园旁,梁山户外活动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10月可正式接待游客。
“梁山户外活动中心及农业采摘园基地是我们村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我每天都会来看看。”张爱民说。
张爱民介绍,梁山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以传统茶叶种植、中药材种植、高山蔬菜种植为辅,形成了一主三副的产业发展格局。
谈起新一年的愿景,张爱民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梁山村的发展要以绿色为底色,做到绿色产业惠民。”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梁山村养殖户较多,长期以来,粪污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今年,村里购置了干湿分离机,对粪污集中处理。村里将申请配套资金,完善粪污处理后续设施,建立处理机制,成立专业清运队伍,真正做到粪污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梁山村将申请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促进村里种植结构转型升级。依托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梁山村将继续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村里亮起来、美起来。
在宜都市枝城镇官坪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孔凡平,他在这里当村医已经40多年了。农历腊月廿九,记者见到他时,65岁的孔凡平正在村卫生室接诊,精神矍铄。为病人量完血压,孔凡平和记者聊了起来。
“过去看病,就靠手里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乡亲们生病了,都是小病拖、大病磨。”说起早年间行医的经历,孔凡平连连摇头。尽管艰苦,孔凡平还是坚持了下来,乡亲们随叫随到,脚步走遍乡间小道。
“如今,村卫生室有了诊疗室、药房和基本检查设备,小病不用出村。村民都买了医保,看病能够按比例报销。”这些年,乡村医疗条件大幅改善,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孔凡平忧心的事只有一件:“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我老了,谁来给乡亲们看病?”
2019年7月,随着一批大学生村医毕业到岗,23岁的卞晓武来到了官坪村,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委培村医。
“现在好了,不用担心没有人接班了”。卞晓武的到来,让孔凡平了却了一件心事。卫生室有了两个人,一人出诊,一人坐诊,互相合作,可以更好地为乡亲服务。
“小伙子踏实上进,能吃苦,我教他与村民沟通的技巧,他教我用电脑,做表格,录信息。”新鲜力量的加入,也给孔凡平带来了动力。除了学习电脑操作,孔凡平还准备过完年去考中医医师资格证。
说话间,去村民家做完随访的卞晓武回到了卫生室。“虽然乡村医生很辛苦,但锻炼人,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来村里不久,为了提升业务能力,卞晓武考到了执业助理医师证。卞晓武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就会一直服务下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今天编发的这组稿件,可谓是“三农”人“三农”梦 “三农”情的高度浓缩,在他们讲述的乡村蝶变和新年愿景里,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蓝图,清晰明朗,乡村内生动力被他们的行动和梦想激活而蓬勃生长。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经过5年接续奋战,我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如果说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要素支撑“有没有”的问题,进入巩固拓展阶段,主要是解决发展能力“强不强”的问题。持续壮大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夯实产业兴旺基石。我市正在推进柑橘、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的结构调整,强化宜昌蜜桔、宜昌宜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中蜂等,通过擦亮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乡村要振兴,乡村建设水平要跟进。乡村建设行动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激发内生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要推动更多资源和服务向乡村下沉,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我市已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擦亮小城镇”行动等,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等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正在升级。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针对农村人才的“空心化”“老龄化”,要加大科技、卫生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让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要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干事创业、当家治村、引路市场,调动更多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托举内生型乡村振兴的底盘。